close

中秋連續假期,全家到烏來聚會,幾個晚輩在跟前玩耍,不時分享他們的積木、紙牌,以及新學習的事物。
 

幾個孩子4~7歲的年紀,傾聽他們的分享,常有讓我意想不到的啟發。


 

大姪子新入小學,學校要孩子們背誦唐詩,但是大姪子記憶力不如我強,一首唐詩背了又背,總是難以順暢背誦。
 

 

若是孩子記憶力強,背誦古詩大概並不困難。若是孩子記憶力還未開張,我便會找尋各種方式,並且維護孩子的信念,讓孩子不受恐懼阻礙,不被挫折擊垮。
 

 

記憶需要方法,也需要練習,我對於記憶力的養成,曾經下過功夫,為的是快速記憶英文單字。
 


 

孩子的年紀不到七歲,解釋詩的意思也難明白,在我的教學經驗中,改編詩詞故事最容易入手,或者有意識地遊戲亦然,這是我教授古典詩詞的方法。中秋節時我和家人談話,無暇為孩子們說故事,我便帶著大姪子重複朗誦了唐詩,並且尋找視頻的動畫與歌謠,除了尋找適合的方式記憶之外,也在互動間免除孩子的恐懼,創造他的價值感。
 

 

我這裡想記錄的,不是教孩子背詩的方法,而是查找視頻的意外。
 

 

在知識被大量解放的年代,我以為此刻比春秋戰國時代、文藝復興時期,衝擊還要來得更巨大,這三十年來全球化、資訊化改變學習的樣貌太多。
 

 

我對於流行資訊的吸收,趕不上一般孩子。因為我多年不看電視,因此從未看過一齣韓劇,連近來轟動的『屍速列車』我也不曉。甚至陸劇「瑯琊榜」還是前一個月快轉才看。孩子們流行的神魔之塔、魔獸、寶可夢我都不會玩;對於臉書、撲浪、LINE、微博這一類通訊軟體,我也不熟悉,或者參與不深。
 

但我並未排拒這些資訊,有一套瞭解這些資訊,甚至深入或篩選資訊的節奏,並且透過網路搜尋與學習,我隱隱然給自己分配了一套時間,不想讓自己在浮濫的資訊裡漂浮,或者不想太過參與自己不適合的資訊。因此當孩子們提的流行故事、韓星、陸星、歐美影星、世界局勢、遊戲、社群網站,我幾乎都能侃侃而談,保留與孩子們的窗口,也讓自己迅速瞭解資訊的影響。
 

 

我在搜尋視頻的教學時,看到了一個老人畫面,約莫35分鐘演講,我一瀏覽之後,便被深深吸引了。
 

 

童年時期缺乏書籍,一本書總是看了再看。當時國小教室放著小書櫃,書櫃裡的書都被我翻爛了。當時有一套書,其實並不好看,但我無書可讀了,也就一本一本的閱讀,那一套書是名人傳記,我記得藍色封皮上繪著人像。
 

 

我讀過瓦特傳、富蘭克林傳、林肯傳、孫中山傳、南丁格爾傳、居禮夫人傳、史蒂文生傳….。這些傳記現代孩子不熟悉了,因為每個時代流行傳記也不一樣,現在最為熟悉的是賈伯斯、曼德拉、德瑞莎、陳樹菊、各類運動選手、藝術家……
 

 

我以為好看的傳記,都有精彩的故事。也許我童年閱讀傳記之故,青少年時期,我便勤於翻閱圖書館《傳記文學》雜誌,瞭解不少人的生平故事。
 

 

利用視頻參與一個人生平故事,如同傳記一樣給予人啟發。

 

視頻中是位走T台爆紅的老人,我看不出他年近80歲,一身協調肌肉卻不違和,穿著如亞曼尼、三宅一生之類的服裝設計師,氣質越看越特別,我腦袋裡聯想到了老哥哥,啟發我教育與美學的----程延平(老鬍子),那調調與創造力,他們說話的方式,實在是太相似了。

 

王德順44歲才學習英文,50歲進健身房,57歲為了演「活雕塑」練腹肌,79歲因緣際會走服裝秀。他的演講極有看頭,因為他的確又演又講,肢體的表達如此迷人。

 

他是個話劇演員。我聽他講演戲的經歷,也耙梳著自己研讀戲劇的過程,我腦袋裡流轉著台灣的舞台劇家,以及我看劇的經驗。大學畢業那一年,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?又不想繼續讀中文所了。當時我的同窗好友甘耀明,準備傾注全力創作小說,卻又面臨當兵入伍,且他受了小劇場的田啟元影響,又看到小說家駱以軍,以及學長蘇德軒、李登雅為了寫作,都考入北藝大戲劇所,甚想要以他們為榜樣,打算報考戲劇研究所。我當時已經278歲了,不知道自己能幹啥?於是跟著甘耀明作伴,嘻哩糊塗地連考三年,結局是我和甘耀明都未考上,但是我卻看了不少舞台劇,也讀了不少中國與西洋戲劇史。

 

我考不上是理所當然,因為筆試這一關就失敗。只有成大藝術所,因為考試的範圍寬泛,我這個雜食閱讀者,顯然是大大有利,因而通過筆試進入複試了,但是成大藝術所的作品審查與口試,我的文字作品無法過關。
 


 

甘耀明也是如此,他的成績單筆試高分,但是作品審查與口試的分數,卻是低得可以。當時我以為我們兩人都誤解了,誤解自己可以寫作呢!誤解自己入錯行了。因為專家都將我們打回票了。還好我們並未因此放棄,他成了傑出的小說創作者,我也出版了小說集,之後不斷從事文字工作。

 

有趣的是,彼時我關注世界各國戲劇,日本的舞踏、能劇,現代劇場,我都耳熟能詳,西方戲劇界人物也略知一二。但是我現在才意識到,我對中國的現代戲劇竟一無所悉?我對中國傳統戲劇,還算有一點兒瞭解,曾經購入數百張的各地戲曲光碟,但是對於中國現代戲劇竟然想當然耳地忽略了。
 

王德順的「造型啞劇」,讓我想到日本的山海塾。他的「活雕塑」一劇,我看了片段演出,的確讓人很感動,彷彿我看雲門的「流浪者之歌」,有一種豐沛的感動力量,可能莫名所以地升起。

 

王德順的人生,50歲離開工作崗位,到北京漂流去了,他提到最後看見街上拉板胡的那一段,我覺得甚精彩。他太太給了「一毛錢」,我看著覺著人生甚美,他的生命甚美甚精彩

 

演講視頻不到35分鐘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kBGJ5sDOOxE

 


 

我順道找了王德順的資料,他有一個一分多鐘的介紹,攝影師拍得甚美: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_IWtVDr6DCk
 

待眼前的孩子們稍大一點兒,若孩子們不排斥的話,我應跟他們分享,傾聽他們的新資訊,也將我獲得的好資訊,與他們分享一番。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