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出版《麥田裡的老師》時,我便思索為何要出版一本書?我想表達的是什麼?因此有了書裡的形式。我將教育的故事紀錄,放上附註、TIP,完成後再給當事的孩子過目,取得同意並邀他們寫一段文字。2015年的《心教》一書,我也是這樣處理,只是將脈絡更清晰展現。
我一直想寫一本書,孩子與大人都能閱讀。因為教育、教養的脈絡,是從大人的言行應對與觀念,帶給孩子的影響。因此我在《心教》之後,立刻動手寫《心念》一書,這本書完成於2016年農曆年後,寫作歷程有很多衝擊與想法,我很感謝這一切。
我期望親子都有「正向」的心念,但是這份心念,可以如何落實?從自我的內在,轉化為一份面對世界的力量?我期望孩子都能吃苦、不怕挫折、能有創造力、懂得認識情緒,還有我如何陪伴孩子讀書的方法,「面對壓力」一篇即是我在《麥田裡的老師》,以及《心教》一書帶孩子讀書的具體方法。我在書中藉由故事,以及陪伴孩子面對的方式,期望透過《心念》一書展示一個脈絡。
4歲的姪女寒假在家住,當時她流感近三週了,一日她必須服藥了,但是姪女就是生氣不服藥。家人勸了好久,姪女就是不想服藥,家人主張直接灌藥吧!我不同意直接灌藥,因為強迫的方式,就像心理學家研究人類學習游泳,將懼水的初學者,直接丟入水中,雖然學會游泳了,但是遇到水的剎那,心中就會一股焦慮與恐慌。我不希望姪女吃藥心中有陰影,也不希望吃藥這件事都要被強迫,因此我自己來跟姪女說。
4歲的姪女面對我,一樣的鬧脾氣,拒絕吃藥。10分鐘過去了,她哭著、鬧著、僵持著,以堅決對抗的姿態,拒絕我溫柔堅定的勸說。我記得當時跟自己說,即使是我也不能讓孩子吃藥吧!但是我願意展現更大的愛與耐心,這不是很自然的事嗎?我決定暫時不讓孩子吃藥了。
我帶著孩子出門,在車上只有我們倆,我回過頭來專注地問她,「是不是吃藥很苦?很不舒服。」
孩子點點頭。
「生病也很不舒服吧!」
孩子點點頭。
「生病不能出去玩,不能吃零食,對嗎?」
孩子感到很難過的,又點點頭。
「妳想趕快好嗎?」
孩子又點點頭。
「那妳要吃藥嗎?」
孩子倔強的轉過頭去,噙著眼淚。
「妳想趕快好,但是不吃藥就很難好。阿伯問妳一件事…..」
孩子不說話一陣子,轉頭來看我了。
「是不是吃藥很苦?很不好吃?」
孩子點點頭。
我直接邀請孩子,「妳可以吃苦嗎?」
孩子又倔強轉頭掉淚。
等了一陣子,我跟她說:「阿伯希望你吃苦。」
我停頓之後繼續說,「因為爸爸很愛妳,但是爸爸在醫院陪哥哥。阿伯也很愛妳,不希望妳去住院,但是不住院要吃藥,阿伯希望妳能吃苦,阿伯會陪妳,如果吃了還是很苦,我們就等一會兒吃。但是為了妳能好,阿伯希望妳吃苦….」
這一段期望她吃苦的話,我說得很緩慢,內容我記不完全,大概是這樣的對話。
孩子哭了,倔強幼稚氣的臉龐,眼淚鼻涕橫流。
我擦擦她的鼻水,再次問她,「阿伯會陪妳,因為阿伯希望妳吃苦。妳願意吃藥嗎?」
這孩子最後點頭了,與我打了勾勾。
我期望孩子能允許吃苦,甚至能夠透過「自討苦吃」,磨練自我的意志力。即使是四歲的孩子,我便將這樣的心念,緩慢的與她討論,並且給她心中勇氣,陪著她一起面對。我期望所有的孩子,都能夠讓心靈堅強,因此我在《心念》寫了兩篇關於吃苦的故事與方式。
《心念》一書畫畫的辜筱茜,在2016年一月一日收到我寄出的〈吃苦〉與〈自討苦吃〉,她回信給我,怎麼剛過年就要吃苦?我不是故意在過年寄出,但是心裡的確希望孩子都能吃苦呀!
《心念》上市了,期望親子都能從書中有所獲得,也期望所有的孩子都能美好的成長。誠品書局、博客來、金石堂都是79折。以下是連結,以及我新書的自序。
博客來: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713027?loc=P_007_001
金石堂:http://www.kingstone.com.tw/book/book_page.asp?kmcode=2011730221236&lid=search&actid=wise
自序
陪孩子安頓生命
二○○五年我做了一個決定,放棄一份六萬月薪的收入,也放棄讓我伸展自如的舞台,那是一份體制外的教職。當時我渴望改變,內在想要做些什麼,但是我並不知道能做什麼。我已經四十歲了,四十歲的人還能做什麼?但是我很強烈地相信,一定可以好好過日子,並願意為自己生命負責,因此我選擇離開了。
我在體制外學校七年,從一個沒有理念的素人,到一個有想法的老師,孩子們給我多啟發。我是一個孤僻的人,不喜歡和人們相處,年輕教書僅是為了餬口,但是在學校的最後兩年,我每星期都寫七封信,分別給我的七個學生,他們即使與我朝夕相處,仍渴望拿到我的信,那可算是《給長耳兔的36封信》的前身。
透過文字的表達,我和孩子們聊生活、方向、困頓與理想,讓他們感到溫暖與力量。因此二○○六年,我和辜筱茜合作,創作《給長耳兔的36封信》,只是想透過一封又一封的信,和孩子們聊一聊,說說人生的故事,這麼簡單的想法,竟蒙寶瓶的朱亞君應允,願意出版這本小書,若不是她願意冒險,也許我不會成為一位作家。當時我心裡暗下決定,若是《給長耳兔的36封信》能銷售某個數量,我便再次寫續集吧!十年來《給長耳兔的36封信》緩緩銷售,已雙倍於心中期許的數字。
我決定延續著長耳兔的構想,與辜筱茜合作第二本創作,此時的她已經成年了,成為一位專業的畫家,仍然擁有純真美麗的心靈。這一次我想注入的心念,仍舊是和青少年聊聊心事,但是卻更直接表達我的意圖:期望孩子擁有正向的心念、懂得吃苦、忍受挫折、不要怕輸、擁有創造力、懂得負責任、懂得旅行、深入閱讀……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德行,我視為品格教育、生命教育的一部分。
然而,如何才能讓青少年聽得進去?並且擁有力量面對世界?願意勇敢的為自己負責任?我為此著墨很長的一段時間。
因此我決定提供具體方法,讓看文章有所啟發的讀者,懂得如何面對壓力,如何面對憤怒、難過與害怕!讓沒有目標的孩子,懂得如何面對自己的生命;讓功課已經落後太多,提不起勁兒讀書的孩子,如何不再自責,願意為自己負起責任。
我常覺得面對孩子的問題,若沒有問題意識,就不容易幫助孩子。比如當孩子不專注,不是告訴孩子:「要專心!」當孩子很害怕,不是告訴孩子:「不要害怕!」也不是給孩子不當的建議:「把台下的人當西瓜!」也不是給予孩子反效果的鼓勵:「你要相信自己!一定可以的!」當孩子提不起勁兒認真,不是跟孩子說:「你要認真一點兒!」……大人給予的意見,孩子其實都明白,因此我在書中,也展現我如何看待問題,如何邀請孩子面對問題。
我的成長之路並不順遂,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,每次到學校分享成長經驗,不少孩子熱情地前來回饋,尤其是聽見我沉迷電玩、毫無目標、功課墮落、內在憤怒、孤單沮喪,來自單親家庭的部分。我發現這些經驗的分享,能給予某些孩子接納感,也更坦誠勇敢地面對自己,我因此透過此書分享過去,也分享如何慢慢走上來的歷程。
這些年來我帶領不少孩子,陪伴他們談話、讀書、靜心與安頓生命,不少人問我具體的方法,除了影響我最深的薩提爾模式,還有一些簡便的工具,我在書中具體羅列出來了,也提供給有心的成人參考,期望對讀者有幫助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