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學生情緒工作坊雜記

 

年前進行工作坊,對象是大學生,推廣情緒認識,以及對話練習。
 

進行三階段述情練習,Winnie自願上台呈現。

 

她講述了10歲的故事,那是一段學校經驗。

 

她的陳述很流利,也在感受中停頓,身體雖然微微發抖,卻很平穩的講完了。
 

故事陳述到最後一段,Winnie眼眶泛淚,但是並未太多流動,我認為是大腦的慣性,自動壓抑了情緒反應,雖然,Winnie很願意坦然呈現。
 

Winnie曾自費來上課,她自陳第一次上課,自信心滿滿想學好,但內在並無太多感觸。此次,第二次來參與課程,為活動奔走籌措,也進入課程中學習,第一天的呼吸覺察,便大量的感受流動,她覺察自己對感受,變得敏銳豐富了。
 

以情緒的發洩、控制他人,是求生存的應對,在今天的人類社會,不利於自我生命,也不利於真誠的關係。
 

壓抑、忽略或否認,也是求生存的模式,亦不利於自己生命,也非善待生命本身,只是一旦成了慣性,大腦迴路自動反應,有時也是難以釐清。
 

當在課堂擴張認知,比如對情緒的看法,透過練習漸漸熟悉,也就漸漸願意覺察,生命的感受活動,也就越來越豐富了。
 

這種初期的變化,常令很多人卻步,因為,動不動就流眼淚。
 

Winnie感受增加了,但在陳述過去的事件,一件受傷的過往時,情緒的流動卻不多。
 

她陳述的故事,大略如下:
 

Winnie生得活潑亮麗,自小體育、課業兼優,她童年時期的照片,曾被張貼在學校大樓,吸引小一新生入學。
 

她就讀的國小,是傳統培養女籃搖籃,培育多位知名主將。她受邀進入籃球隊,優秀的體育細胞,加上努力的勤學苦練,她成了籃球隊台柱,更被隊員投票選為隊長。
 

故事才剛要展開。
 

那年Winnie已經十歲,如常在球場練習。

教練突然將她叫到一旁「…我要把妳的隊長換掉。我想讓一位進度落後、人緣不好的同學當隊長,培養她…」

 

Winnie感到非常失望,卻也只能點點頭,告訴自己還是會得到肯定。
 

一個月後某日下著大雨,球員在室內球館練球,練習全場五對五模擬賽,Winnie不小心運球手滑,球掉出自己的控制,那是她記憶中難得的失誤。
 

教練吹哨子暫停練習賽,拿著那顆被Winnie漏掉的球,問Winnie:「為什麼會掉球?」
 

Winnie還不知怎麼回應?下一秒教練拿著那球,重重地砸向她的臉,球噗通地滾出球場,滾到滂沱大雨的室外…
 

Winnie跑出球場撿球,雨水交錯淚水流下,還有,被砸出的鮮紅鼻血。
 

Winnie將球撿回場館中。教練宣布練習時間結束。
 

教練點完名解散球隊,隊友們往教室前進。她收拾器具進教室,她的失落沒有人承接。
 

Winnie忍不住回頭看球場。

她看見教練轉身離開的背影,內心有種強烈的被拋棄感,似乎她曾經做過的好事,都不能被看見了,而且,她隨時會被取代。

 

即使,在日後的球隊比賽,她總是全隊最高得分,不曾輸過任何比賽,即使,她拿下全國賽MVP
 

但是,她的內心有個缺口。
 

她的缺口難以癒合,此缺口不斷驅動,那是求生存的資源,生命的缺憾也在那裡。
 

九座全國賽獲得冠軍,頒獎時她看著伍中間,是那位表現並不出色,被教練提拔的同學,她內心湧起難過與生氣。
 

她難過,為什麼同學都曾做不好?但她卻只是一次掉球,卻得到最嚴厲的懲罰。
 

她生氣她的教練,給予同學很多機會,她即使再優秀努力,卻仍舊被取代。
 

Winnie升國中前,因為一場練習扭傷,停止了運動員這條路。
為了證明自己,她國中成績優異。進入高中那年暑假,通過全國數理資優鑑定的評比……。

但是,十歲的經驗深刻影響。

 

她的導師常常關心她,尤其對課業關注。然而因為第一次段考,她的理科並不理想,老師要她好好反省,對她的關愛瞬間冷淡。
 

小學的經驗重新來襲,這一次打擊更有過之,她無力為自己站起來。
 

就此,她不再想為理科認真。
 

高中她受一本書啟發,將過去經驗寫成文章,兩度獲得全台高中閱讀心得比賽特優、一屆聯合徵文散文首獎。
 

她的獲獎與優秀,填補了她的缺口了嗎?
 

沒有。
 

她要不斷求取肯定,她害怕被拋棄。

從求生存的眼光,這是她的資源。

 

被拋棄的陰影驅策她,她非常努力上進。她參與人權教案比賽,成為唯一個人獲獎者,她撰寫國科會計畫,她總是小心翼翼…
 

她有強大求生存力量,外表又活潑亮麗,外界看來如此出色。
 

然而,她的內在呢?
 

當她陳述完這段事件,我們有一小段對話。
 

她清楚10歲的影響。

她坦誠自己的生氣,她對教練生氣,也對自己生氣。

 

怎麼會對自己生氣?
 

一經探索之下,她覺得自己不配,不配獲得這一切。
 

我看現場的學生,以及陪伴的助教,好多都被觸動了。
 

她說,她不能接受失落,也不願意接受失落…
 

之前,她被打開了感官,但是內在的根源,對於失落的感受,身心上尚未鬆動。

人的內在彷彿「軟體」,我常看到人的矛盾,彷彿是軟體的「bug」,會在迴圈中纏繞。

 

當人覺得自己不配,又不能接受失落,纏繞迴圈的生命,將會帶來什麼面貌?
 

這也是學習者,對於「接納」的困難。
 

Winnie認真學習薩提爾,將我視為「導師」追隨,一旦她覺得被我忽略,或者她談了場戀愛,愛上她歡喜尊敬的人,一旦關係出現裂縫,她覺得被忽略了,那會是什麼樣的人生?

她的內在底層是「不配」,無論她有多優秀。

 

為了求生存而追逐,本身沒有對錯,但是,生命若覺得不配,求生存即會變得疲累,或者經常變得空虛。
 

教練舉動固然非常不妥,若是在十歲的年紀,或者十歲之前的歲月,她在家庭能感到被愛,或者父母、老師懂得「失落」的對話,她的內在將不會如此缺憾。會變得更豐富踏實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