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少年遇見薩提爾》今天上市,博客來限量雙作家簽名書: https://bit.ly/46DULMK
 

耀明寫了一篇序,他引用了《少年維特的煩惱》,我青少年時這本書很有名。當年,我的老師提過一則社會新聞,有年輕人吞安眠藥輕生,床頭擺著一本《少年維特的煩惱》,我對這本書也有了興趣,這麼浪漫的名字,很呼應青少年的心靈,但是薄薄的一本書,我始終沒有讀完,都是停在開篇的幾頁,不像耀明閱讀完整本。
 

我到台北的扶輪社演講,扶輪社的社長提及心理教育,在開講前提到海外國際扶輪社,也經歷孩子輕生的悲劇,說明孩子的心靈不被理解。
 

我聽了非常有感觸,舉了孩子讀書壓力大,跟父母一吐鬱結煩悶,但是父母善意的鼓勵,要孩子加油克服難關,孰料孩子成了小飛俠,若是父母多一點兒對話,孩子也就有人理解了,不至於發生這樣憾事。
 

佛洛伊德1907年,帶出了一個說法:敘述帶來療癒。
 

只是,世上很少有人,真正聆聽他人的敘述,情緒就累積在身心間,從沉迷網絡遊戲,到選擇輕忽生命,實在是令人遺憾。
 

我與耀明合作寫這本書,也想透過幾個議題,都是孩子常問的問題,以對話、故事、思辨、勵志與分享的方式,去理解孩子的發生,也讓孩子理解世界。
 

年輕的生命,應如照片中樹木,不斷往天空探索,那本是非常美好的生長。
 

 

少年不是怪物    甘耀明
 

十八世紀的歐洲有本暢銷書,造成旋風,書名是《少年維特的煩惱》。內容是寫年輕浪漫的維特,愛上了與別人訂婚的女孩綠蒂,雙方陷入愛情漩渦。不過綠蒂很快醒悟,知道這段禁忌的愛情不能再走下去,要維特不要再來打擾。沒想到,維特過不了這情關,開槍自殺了。

  這本書用書信體寫成,語言有些華麗,心裡戲也很強,作者歌德(17491832年)是德國大文豪,因為這本書一夕成名,到今天仍受到推崇。我年輕時讀這本書,不完全懂意思,或者這種「維特式」的苦惱不是要人懂,而是要你去感受。全本書,我只記得零星片段,其中有句話深深記得,意思是「人呀!是常常犯錯的怪物」。出於某些想法,往後的日子,我又自行拼貼這句話,把「人是常常犯錯的怪物」變成了「少年是常常犯錯的怪物」。

  會這麼想,或許是年輕時候的自己,給人不易溝通、愛計較、愛比較、不愛學校課程、愛嫌東嫌西……等印象,於是給人「怪物」的聯想。這些行為很像《少年遇見薩提爾》裡的蘇絲,無論在家、在學校、在人群關係都有隔閡。我那些逝去的年少歲月裡,想來想去,都沒遇到像《少年遇見薩提爾》裡的園丁角色,能夠為自己解惑。

  這本書的園丁,原型是本書的另一位共同創作者,李崇建。崇建是《少年遇見薩提爾》的主筆,意思是這些的故事發想來自他的點子,也是由他主導整本書的走向、風格與完稿,我只是做最後的文字修整。於是,我是這本書的第一個讀者。細細閱讀那些故事與對話,我有種感覺,蘇絲的家庭與學校衝突,有不少是我年少的遭遇。如果我當時看見這本書,生命的困惑與徬徨,要是不能解決,至少能有些釐清了,心裡會更有踏實感。

  這本書是專門為青少年所寫,整理了青春期前後,他們會遇到的問題。我已經不再年少,脫離「上學篇」與「來不及篇」的疑惑,不過此書的「計較篇」、「真話篇」與「自律篇」,卻是人生很多階段都會遇到的,而且以不同形式與方式頻頻出現。可見這本書也可以給青少年之外的人看,其中的思索,想必看到的人也會心有戚戚焉。

  少年是怪物嗎?當然不是,這是出於不同位置的觀察。或許在少年眼裡,大人也是怪物,而且是巨怪等級的怪獸,每個都可列入電影《環太平洋》中的怪獸大圖鑑,畢竟大人帶著不對等的權力,在少年眼中更折磨人。大人與少年,這下誰是怪物,再也說不清楚了。

  幸好《少年遇見薩提爾》的出現,使我年少時的困惑,得到一些答案。這世界上沒有怪物,只有觀察的角度不同,造成見解不同。我想,少年可以來看這本書,大人也可以藉由這本書,得到更多想法。或許少年與大人的對話,就從《少年遇見薩提爾》開始吧!

 

《少年遇見薩提爾》分享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