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音媒體的興盛,讓人閱讀書籍之外,多了其他的選擇。

我發現影音的學習,已經佔據了生活的一部份,尤其是YOUTOBE上的資訊,不只是TED,更有連結各頂尖大學網站,只要細心歸納一下,免費學習資源繁多,搭配書本閱讀學習,變得有趣的多。

因此我歸納了幾個生物、科普、勵志、藝術、傳記的影音,分享給姪兒姪女,並且與他們一同觀看、討論,我覺得充滿著樂趣。

 

我給8歲、10歲的姪兒姪女,篩選的幾個短片,他們都津津有味。月初還挑了Carol S. DweckTED TALK,這影片時間十分鐘,講的是成長性思維,她的說話速度慢,字幕就容易讓孩子看,看完了之後讓他們提問,我設計了提問的遊戲,初時他們不知如何提問?重複看第二次、第三次,提問就越來越有趣。
 

我看完了記錄片,《蓋茲之道:疑難解法》,其中有一段是1991年,比爾蓋茲的母親要求蓋茲去見巴菲特。但是比爾蓋茲並不願意,但母親說「他是這個時代最好的投資家。」
 

比爾蓋茲並未被說服,大概覺得浪費時間,蓋茲的母親堅持要他去。
 

蓋茲最後答應了,但是他搭直昇機去,只答應去「90分鐘」,他要回來繼續電腦軟件工作。

原來他們之間還有這一段。

蓋茲見了巴菲特,兩人碰面聊了數個小時,最終成了很好的夥伴。

記錄片中提及巴菲特,見了蓋茲問了幾個問題,讓蓋茲一坐下來,就一直待下來了。

巴菲特到底做了什麼?

我年輕的時候,若有朋友、長官、單位要求我見「重要」人物,都會希望與重要人物有連結,但要怎麼連結呢?人家對你沒有興趣!巴菲特自己也是重要人物,他應該不會想「故意」連結,我猜他真心想「好奇」,因為巴菲特問了幾個問題,那一定是巴菲特關注的問題:

IBM為何不能打敗微軟?

 

微軟的經濟學是怎麼樣的?
 

在微軟這個行業裡,如何發現聰明人才。
 

如何為微軟的產品定價?

 

比爾蓋茲說,「我一直想遇見會提出這些問題的人?但是他是第一個。」

問「好」問題很重要,好問題能讓人重整思維,將那些認為理所當然、慣性的應對模式,重新覺察自己思路、應對、歷程……,那有助於決定新的向度、新的決定、新的作法。

 

前幾日在工作坊中,我讓學員練習「客觀觀察」、「主觀詮釋」的互動中,有學員觀察我「一直….」,我重複提問「一直?」兩個字,學員突然「啊!」了一聲,突然「覺察」慣性的盲點,因此「提問」被用於課堂、連結、心理領域……

提問若立基於「好奇的素養」,我以為那是美好的基礎。因此看蓋茲思索糞便議題、小兒麻痺議題、環境議題,都是以好奇為出發。

擁有好奇的素養,需要開放的心靈,也需要多一點兒練習,因此有些時候,我也會嘗試思考,若是我遇到某個人、某個領域、某個生活議題、某個困境……,我會有什麼樣的好奇?

當大人擁有好奇素養,我想孩子的好奇心,在生活中多一點互動,也多少能被建立了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