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一個機構進行直播,這一連串的直播,都是我初次嘗試的主題。我不喜歡直播,因為我對直播的掌握並不好,我只能答應很有限的場次,大部分沒有能力接。

這一次主辦單位列了七個主題,我只準備一個,就耗去了幾十個小時,去思索怎麼呈現比較適合?簡報又該如何呈現?

比如第一次的主題,即是幫助孩子「專注」。

 

這個主題很常見,大部分是專注力的訓練,還有建議孩子運動與靜心。

但對於孩子寫作業拖拉、讀書易分心、無法專注書寫….,這樣的議題,很多師長父母期待的是「解決方案」。

我從未以「專注」為講題,主因是我以為「解決方案」是「末流」,父母需改變家庭應對的環境,而不是一味關注課業,也需先學會覺察自己、回應自己、學會好奇的對話,再來談「應對」:「解決方案」。

但是跟輝誠對談之後,我鬆動了一些執念,就來談解決孩子分心的問題吧!亦即幫助孩子專注的談話。

我舉了一個個案,10歲的男孩小pu。上課不專心,回家做功課不專心……

我請父母、教師檢視,自己都怎麼幫助小pu呢?

這樣的幫助,是否是有用處的呢?

大部分都是沒用處。

我在《長耳兔的36封信》一書,引用了一個小故事。

夜半時分,員警看見一個男子在街燈下趴著摸索,好像在尋找什麼。員警問他:「你在找東西嗎?」

 

男子說:「我在找遺失的鑰匙。」

好心的員警,蹲下來幫他尋找。

十分鐘後,員警問:「你確定鑰匙掉在這兒嗎?」

男子回答:「不是啦!是掉在陰暗的地方。」

員警不解的問他:「那為何在這裡找呢?」

男子理直氣壯的說:「因為這裡光線比較亮啊!」

 

這個小故事,我14年前寫長耳兔時,引用來檢視解決方案,我發現放至今日的狀態,也是一樣的。

我為父母列出的提問是:


1、你做的方式有用嗎?

 

2、長期來說有用嗎?
 

3、你是在亮處找鑰匙嗎?
 

除了孩子說課堂無聊,師生共同討論,改變上課方式之外,其他落在孩子身上提問的點,必須清楚的是:「孩子也『不喜歡』這樣的狀態。」

所以提問的脈絡,需讓孩子覺察,孩子也不喜歡這樣狀態。

因為這樣的狀態,會造成「來不及、功課拖拉、被老師指責…」。

所以跟小pu談話的主軸,應會落在幾個脈絡裡:


1、他也不喜歡一直寫不完,這樣會不能玩。

 

2、他不喜歡被責罵。
 

3、他想將功課快點寫完。
 

4、他想要專注。
 

5、他可能會分心,他不喜歡分心。
 

6、他想為自己負責。
 

在對話脈絡中,需要建構的是:

1
、幫助小pu面對壓力。

 

2、幫助小pu為自己負責。
 

3、小pu意識到壓力讓他不專心。
 

4、幫助小pu逐漸專注。
 


為何孩子沒有覺知呢?因為大人應對的方式,始終沒有改變,形成了孩子潛意識的反應。這樣的狀態,孩子沒有機會覺知,因為少有機會有意識的討論。

我在
《長耳兔的36封信》續集《心念》,引用了泰戈爾詩:「把燈籠背在背上的人,有黑影遮住前路。」

我為這首詩,在書中寫了一個故事:

 

有一個人內心充滿恐懼,出門在外總覺得害怕,總覺得有個黑影跟著。那人一出門,便頻頻回頭,頻頻看著地上,他發現自己走過的路,還留下一個個腳印。他不斷朝後面張望,一連串的腳印連到他的腳下,還有一個黑影與腳印相連,他感到無比害怕,想趕緊擺脫黑影和腳印。但是他走得快,黑影子也跟得快,無論如何都擺脫不了。

恐懼使這個人開始奔跑,他使勁沒命的跑著,但是影子也跟得越快,腳印也越來越多。他不敢跑到黑暗的地方,那會讓他更恐懼;他也不敢跑回自己的家,若是將影子帶回家怎麼辦?他只能拼命的、不停的奔跑,也不停的害怕著,最後終於筋疲力竭,心力交瘁而死了。

所以在對話中,我期望對話者扮演的角色,是將孩子身上的燈籠拿掉,那麼黑影就不會遮住前路了。孩子也不需要逃跑了,不需擺脫陰影的恐懼,此處的逃跑意味著逃避….

小pu這孩子專注力改善甚多,他父母也有改變。父母因為孩子成績改善,功課較能完成而感謝我,但我看到的是他們應對的方式,面對問題方式的改變。

我在《薩提爾的對話練習》,曾寫一位女孩小玫,從沒有目標,考試
44名,到考試23名,只有3次的對話,以及其他書中呈現過短期對話的例子,可見對話脈絡的關鍵,在於幫助孩子意識與負責。

我在直播中,一步一步的拆解對話,講解那一步是那個脈絡?

也許聽講解的人久了,也就更能明白如何好奇?如何覺察自我的狀態了?無論如何,這都是一個新的嘗試。
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