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夜晚,引擎聲靠近了,從路蜿蜒的那一頭,筆直駛向路的另一頭,聲音由遠而近直至遠去,從蜿蜒微弱而理直氣壯,再漸漸淡出最後無聲,感覺從內在浮起來,一種美好的經驗感,我心知這樣的經驗,最早不止如此美感,融合著等待父母歸家的孤單,如今只是美了。
 

我才從南國的星馬歸來,想起今夜寒流沒有來,瓦斯爐上的陶壺冒氣了,水恰好沸騰了,那是多美的夜的畫面。陶壺陪我16年了,鶯歌燒的陶器,想了很久500元買入生活……我的思緒跑到素燒的梅瓶,多年前600元購入時感覺貴,兩年前意外破了,還有又老又樸著的紙錘瓶,當年與輝誠去南京時遇見,在路邊賣舊貨的小攤位,難得看見的老瓷器,被三歲的外甥打破了。三件器物都甚美麗素樸,歡喜的陪我一段時間,小陶壺帶來了水蒸氣,梅瓶與紙錘瓶的回憶……
 

夜裡的場景與聲音,舊器物存有與曾經的美好,我專注於畫面、回憶、念頭與感官,開闊的探索與延伸,那是感官與心智活動,自由的被開啟與關閉。
 

白天到忠孝國小,為一群親密的伙伴上課,他們答應我去上課,為進階版的工作坊測試,伙伴們長久以來上課,不少人參與我的初階工作坊。
 

初階工作坊已經進行3年了,3、40場的工作坊,從小小的修正面貌,到今年成為固定的樣子。我從薩提爾模式出發,將冰山架構融入對話、正念與腦神經科學,遲遲未有下一場工作坊規劃,因為我沒有更好的安排,沒有如何深化更好的作法,但是想法不斷出現,只是記載入筆記而已。
 

我架構了一個面貌,除了融合這些學習,還需要自己的創造,我以為那是有趣但不易的事。我設計了覺知覺察的課程,自由覺察感官、畫面與思緒,讓一己能自由選擇,讓冰山與對話融入,是想將覺察從自身開始,帶入生活與教育教養,事實上分開進行都容易,整合連結並且運用實難。
 

課前我規劃了一天課程,未料只進行四分之一,因為互動對話與講解,佔去了大量時間。當大家都已經初步理解框架,我選擇在感受層次浸潤,不在全面或縱深處示範,而選擇在感受區間橫向示範,這裡有我的一個目標,讓覺知覺察更深入,再順勢導入對話脈絡,那如同在冰山靠近水面層次撒網,單純觀看網下浮現的世界,而不是往深水區進行。如此的設計難度其實頗大,而伙伴們願意讓我嘗試,這是一份美好的恩典。
 

進階工作坊的測試版,應有多次嘗試之後,才能整合出一個像樣的樣貌,我還需要和伙伴們同行。當我在陪伴他們成長時刻,他們也陪伴著我的成長,也許不久就能成熟面世了。這一段歷程走來舒緩,30餘次的工作坊走過,每一次都有學習與覺知,並未因期待而著急催促,即使重複30餘次課程,每次歷程都頗為投入,都有新的啟發進入。終於完成下一階的一部份實作,雖然只是一次工作坊測試,但輪廓與架構都因此清晰了,且有幾位伙伴給予回饋,都讓我驚訝與欣喜,而內在有一股感恩之情。
 

那就像夜裡的引擎聲,帶出夜的感官、畫面,能分辨過去與此刻,看見逝去的仍美好,來不及的仍美麗,當下的所有正開展,彷彿有光托住了黑暗一般,特此為記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