飛機快降落的時候,3歲孩子不停哭鬧,鬧著要上廁所。

飛行安全的規定,起降時乘客須坐在位置上,不得任意離開座位,連空姐都坐定位了,且孩子十分鐘前才上過廁所,父母該怎麼辦呢?

 

父母不斷哄著孩子,說飛機落地就能去了,但是孩子不依不饒,哭著、鬧著、翻滾著,從父母緊抱的懷裡滑出,父母哄著、規勸著、訓誡著到恐嚇,孩子哭鬧越來越大聲。
 

同機的乘客有人不耐,有人隔著座椅哄孩子。我很理解父母的難為,帶年幼的孩子出門,就是會遇到如此狀況。

我心中出現一個念頭,去跟孩子「對話」一下吧!當然這只是想想,從來都不是我會做的事,何況飛機即將著陸,乘客都不能隨意行動。

我在心裡嘲笑自己,「對話」講得入魔了,任何情況都想著如何「對話」?

其實就算是一般時刻,我也不會主動「對話」。大抵是我挺接納這些狀況,尤其是孩子哭鬧,再正常也不過了。且「對話」亦不保證孩子不哭鬧,因為「對話」是關心孩子,而好的「提問」,只是有助於瞭解孩子內在,有助於抒解孩子內在,有助於讓孩子覺察,但不一定能解決哭鬧。

 

孩子就這樣哭鬧著。有趣的現象是,飛機一著陸了,孩子立刻停止哭鬧,不再吵著要去上廁所了。
 

一下飛機我就工作了。

進行工作坊的時候,我跟學員說了這段插曲,談「對話」是什麼概念?學員紛紛笑了出來,我沒有與他們核對,想大概是笑我「想去對話的念頭」。

 

工作坊只有兩天,隔天中午朋友請吃飯,隔壁一個2歲的孩子,正在發脾氣哭鬧著,爸爸與媽媽一左一右,跟2歲的孩子說教,夾雜著一兩句「勒索」,只見2歲的孩子更生氣,出手打一旁的爸爸。

所幸爸爸只是森著臉,並未用更大怒氣回應。我在筵席間觀察,與同桌吃飯的友人,正談著對話的老師,談及一般父母的應對,常常只有說教、指責、討好的哄著,或者置之不理。

 

這其實是過去的教養。

如今沿用過去教養,常會遇到不少問題。我常問父母與教師,要孩子聽話的方式,孩子真的就聽話了嗎?聽話就是好的嗎?當孩子問一個問題,教師若是給答案,能超越「google」的範疇嗎?那該如何回應孩子?如何看待目標與脈絡呢?

因此我逐漸歸納了「對話」,並且發現越講「對話」,就有越多新的發現。

 

我將「對話」分為兩部分,一則是如何「對話」。


二則是大人的「內在」,大人如何覺察?如何應對自己內在?

兩者成了工作坊的主軸。

然而如何「對話」易懂,應對自己「內在」難學。

運用「對話」的概念,我歸納為四個方向,一則是讓對方敘述,也就帶來了療癒。因此孩子的哭鬧,透過好的提問,一來一往的互動,孩子的情緒就有了緩解,對執著的事物就放鬆了。

二則是瞭解對方。比如孩子剛上完廁所,短時間又要上廁所,是否有擔心的內在?但是卻未表達出來?

 

三則是讓對方覺知。比如飛機哭鬧的孩子,覺知自己真正的需求,覺知父母提問的界線,可以如何讓自己被看見,被意識。

四則是讓對方拓展思維,透過對話得出新的想法,或者新的應對。

此四則都與內在有關。

 

我常常想著哭鬧的孩子,年齡這麼的小,一旦有了「執念」,那是很正常的事,卻被大人指責、說理、忽略,或哄著,內在就像個大悶鍋,想要得到的心靈,幻化成慾念的力量,或者被壓抑的情緒,只感覺到一堵牆回應,自然越碰撞越激烈,或者將一股力量壓抑體內,其後果或變化可想而知。
 

孩子接收大人的應對,是拒絕、指責、說理……,若是加上大人的語氣、態度不佳,那就有更複雜的反應……
 

試想孩子的內在,會有何「感受」呢?會生氣嗎?沮喪嗎?無奈嗎?會習得無助感嗎?
 

會形成什麼樣的「觀點」呢?怎麼樣看事情?怎麼樣看父母?怎麼樣看自己?會如何看待「感受」?如何看待自己的「行為」?如何看待自己的「期待」?
 

會有何「期待」呢?對自己的「期待」,還會敢於「期待」嗎?是否還是執著於「期待」呢?或者放棄「期待」呢?
 

會覺得自己受重視嗎?是有價值的,或者值得被愛的嗎?被拒絕之後,是否接納自己呢?或者接納對方呢?
 

孩子在哭鬧的片刻,冰山之下如何運作?向來是心理學家關心的,或者腦神經科學家關心的?但是,在這個加速的年代,應該是每個人都關心。

若是慢慢累積不當應對?孩子的冰山的變化,隨著年齡的成長,會成為什麼樣的面貌呢?有一天孩子成為了大人,會是什麼樣的成年人?

 

我常常收到父母來信,提及孩子的脫序行為,拒學、上癮、賴床、暴力……,這些表層的現象,卻忽略了孩子內在冰山,還有冰山是怎麼形成的?
 

但是父母都是愛孩子的,這實在是遺憾的事,在時間跨越中秋節的夜晚,華人重視團員的時刻,突然有了一點兒感想,如何讓內在更圓融……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