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 

常有孩子經過寫作班,順道來樓上敲門,向我問候一下。L最近便提著一瓶可樂,過來打聲招呼,請我喝飲料。 

 

我推辭不收,L表情尷尬,仍舊將可樂塞在我手裡,誠摯地說,「謝謝!」 

 

我問他謝什麼?他也說不上來。他已經讀高中了,身高比我還要高,經我一問謝什麼?他紅著臉,結結巴巴的點頭,仍是謝謝兩個字,我只得收下來,要他以後別買東西。

 

我記得他來這裡幾次,最常拿著可樂給我,只因為有次他上課時,喝著可樂,我開玩笑的問他,「怎麼沒有買我的可樂?」他竟然誠摯的說,「下次我一定買。」我趕緊跟他說只是玩笑話,沒想到他倒是認真。

 

他國小三年級過來補習班,說話有著口吃,一句話期期艾艾得換好幾口氣。上課的時候,L頗調皮,喜歡弄一下鄰桌同學,課堂上總是一陣笑鬧,或者起了爭執。

 

 

 

L上了幾堂課,我便約他母親談話。他母親來見我時,戰戰兢兢地,問我發生什麼事嗎?我告訴他媽,我很少要孩子補習,但我希望他的孩子能夠繼續留在補習班一陣子,因為孩子的人際關係比較差,說話又有口吃,我期望他媽讓L留在這兒,讓我和他熟悉一陣子,有機會和他多一些互動。

 

未料他媽媽突然哭了起來。

 

原來L轉換了好幾家補習班,都是上沒有多久,便被要求離開,理由是孩子很難管教,會影響老師上課的秩序,沒想到我竟然要求他留下來。

 

我告訴媽媽,這個孩子很純真,但內在很孤單,他有口吃,應該很想和同儕建立關係吧!只是他不知道該怎麼互動,常招來同學反感,因為我看到L和他人的互動方式,不是故意要挑釁他人。

 

 

媽媽說了這孩子的純真,也道出孩子的孤單,口吃的狀況越來越嚴重。當時是2006年,我擔任開卷童書評審,當時入選的一本書,日本作家重松清的《清子》,便寫過一位口吃的孩子,內在是如何的孤單?但極力想要和他人建立關係,卻總是弄巧反拙,我請他媽媽買來一讀。

 

 

L從三年級一直上課到六年級畢業,他的穩定性越來越好,有時在班上還主動請同學認真上課,也交了幾個好朋友,口吃的狀況好了很多。L國中時仍舊常來補習班,期望能再來上課,我看著他帶點兒惆悵的神情,便覺得這個孩子真是可愛。國中畢業之後,我為他寫了一份推薦函,進入某私立高中就讀,我猶記得這孩子認真的告訴我,不會讓我失望。

 

他拿著可樂來看我,便知道他如何純真?

 

補習班是個付費的場所,聽說不好管教的學生有些補習班會請孩子離開,其實這是無可厚非之事。在寫作班裡,有的老師無法掌握孩子,我也會請老師直接跟家長說,請孩子暫時休息。但請老師告訴家長,是自己還沒有能力掌握,請孩子到了我有教的年級,轉到我的班上來,讓我試試看。

 

昨天有五位中國的校長來訪,進入寫作班聽課,恰好台中市大仁國小也有五位認真的教師來觀摩,會後我們便有了一場小型的研討會。主要的議題是具焦在國語文與寫作教育上頭,因為我正在發展一套國語文課程。但隨後的話題,圍繞著一些特殊狀況的學生,教師應如何處理?校長們會談結束後,又邀我課後繼續會談,他們想知道,如何讓教師有能力面對這些孩子?

 

我猜想這是很多教師關心的議題,連對岸的校長們都很關切,我看著他們做了很多筆記,想要為教師提供更多處方。

 

我答應校長們,今年從西安到山東巡迴講座,建立一個協助教師的機制,培養種子教師,建構一個團隊的支持與力量,來討論與增能,將教師的困難與應對方法建立起來。

 

我其實是有感而發的。因為我也很想呼籲台灣的教育單位,能夠建構這樣的機制,以類似青少年工作坊的形式,為教師帶來支持,也建構一些應對狀況的機制。因為這兩日,連續聽見三個孩子被學校要求轉學,這些孩子或者家長,都感到無助。但是這三個孩子,只有一個行為稍有乖張,另有一位只是常常頂嘴,還有一位對上課不敢興趣,不配合學校的命令,都不是叛逆不容易掌握的學生。

 

我記得《麥田裡的老師》中,我寫到一位原住民孩子阿桔,便是被學校不斷要求轉學,最後轉至一個他陌生的學校。

 

這個機制是怎麼形成的呢?讓一個孩子轉至另一個學校,是對誰較好呢?也許學校老師比較清楚。但我關注的是,如何給予教師足夠的支持條件?能不能給予更好的協助系統?如果對岸的校長願意建立,台灣的教育單位應該也可以。支持教師的機制,可以從如何建立師生互動的機制,進而擴展為班級經營的方法,從教師的心靈支持,發展為教師支持學生。

 

我看著L靦覥的說著高中的趣事,我心想當初要是他的學校要他轉學,他今天大概仍舊會是個孤單的少年吧!即使我花了力氣陪伴,都不如學校老師來得有效,因為孩子來補習班的時間少,卻每天都要去學校上課,這也許也是學校老師頭疼的原因吧!

 

但在社會上發起一個支持團體,相較於學校單位,我想容易得許多,那麼該如何在學校發起支持團體呢?需要費很大的思量。而且這個團體一旦成為形式,可能只是增加教師的負擔而已,也得不到教師的支持呢!

 

我最想做的是,請國家教育單位撥款,也請教育單位提供名額,自由地讓有意願的學校申請,先培養一群有意願的教師,才有可能逐漸讓教師增能,改善現階段不容易改變的教育現況,但這樣的事情,大概只能寫寫文章,真要能夠成行,僅靠我們的力量也難以呼籲成功呀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