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媽媽跟我抱怨女兒,動不動就生氣,最近的事件是:母女一同去書局,女兒想買一本托福的書,卻在言情小說區流連,翻了好幾本言情小說。母親笑著說:「看這些書不會讓妳英文高分。」
 

女兒突然翻臉:「翻一翻這些書不行嗎?」
 

媽媽解釋:「可以呀!我沒有說不行呀?」
 

母女倆人爭執幾句,陷入冷戰不說話了,托福的書也沒有買。
 

母親說和女兒對話怎麼這麼難?為什麼女兒這麼「多刺」?
 

這也是很多人困惑的。想要好好跟對方說話,卻不得其門而入,不知道自己內在的發生…。
 

問母親當孩子流連言情小說區,母親內在有感覺嗎?
 

母親搖搖頭說:「我真的沒有不舒服…」
 

當我停頓在當下,母親又趕忙解釋:「我真的….」
 

對話帶來覺知,冰山下的世界,連自己也不覺知,那就無法為自己負責,亦無法瞭解。
 

再多問下去幾句,母親開始不安,接著開始落淚,她生氣女兒浪費時間,尤其每天沈迷於「無用」的小說,她生氣自己不能接納,她生氣……
 

母親並不知道,當女兒在看言情小說,她內在有很多情緒,但是大腦忽略這些情緒,甚至否認這些情緒,因為她學到一個「觀點」,就是要「接納」孩子。「接納」是「渴望」層次,但是「接納」若未能體驗,「接納」只是「觀點」層次,這就是冰山最不易為人瞭解之處。
 

母親的內在若不覺知,就不會對自己負責,對話只是想改變他人,或者以為只是隨意問話、開玩笑的問話,為何這麼困難?其實困難的是自我的負責,當自己能負責了,也就能將對話引導他人負責,否則就會演變成彼此四種應對姿態。
 

關鍵在於自我覺察,那是一門功課,跟「正念」的功課彷彿。
 

母親談完話才承認,自己的確有情緒,需先回頭覺知、面對自己情緒,那麼母親的對話就不會說出:「看這些書不會讓妳英文高分。」的句子了,對話並不是表面的套路。
 

昨晚一對姊妹觀課,分享一段對話的內容,我指出那段對話沒有以「負責」、「覺察」為目標。因為姊妹學習對話甚久,因此我們對話很直接,亦在一般人不易瞭解之處陳述。
 

事實上我才剛為姊妹上課,她們在一個團體每月聚會,練習如何精進對話。我答應團體裡的老師許童欣,還有陳慧婷老師,她們都是如此認真改變,希望我為團體成員打氣。未料我去了之後,發現夥伴都是老朋友居多,我很難得的讓學員繞一圈說話,當每位學員表達時,我再以對話方式示範,讓每個人瞭解對話的脈絡。當輪到姐姐表達時,竟提了一個大膽的意見,想與現場的妹妹有更深的連結,因為前一陣子兩人有齟齬,心裡都各自有疙瘩。
 

我花了40分鐘讓兩人對話,亦示範如何幫助姊妹、師生、夫妻、親子….各種關係裡的對話,我採用的方式即是:彼此對話之外,如何謂自己負責?而不是當一個受害者?再簡單探索過去的影響力,尤其是原生家庭。
 

姊妹兩人都是坦誠且勇敢的人,令人相當激賞,現場做了覺察,也做出了連結。然而,即使現場示範了對話,眾人亦可能看不懂,有教師來回饋,她已經上課一年了,這是怎麼運作的?完全看不懂,但是又很神奇。主要原因在於自己內在,需要對覺知脈絡有一認識,那是冰山的基礎認識,也需要理解對話脈絡的目標,都是通往為自己負責,啟動人的生命力。
 

昨晚姊妹離開之後,我與一媽媽晤談,我們已經談話數次了,她狀況比較妥善了,但是生命力被抽空,處於一個龐雜無力的狀態,雖然很期待談話,卻不知道要談什麼?我讓她覺知自己的內在,她又驚訝的說「為什麼又落淚?」,因為她內在早已排斥情緒,或者否認這些情緒,卻又渴望被照顧,她可以學習自己照顧內在,內在就清出一個空間,她感到一種舒緩進入。我只是引導她當下的覺知,那是生命力連結的一個方式,她可以與生命力連結,那也是冰山最底層的「自我」。
 

但是從對話進入,漸漸帶入自我覺知,自我連結生命力,這並不是我們的教育,教育歷程中從未教導這些。
 

從想要和女兒連結,卻為了言情小說的對話,而與女兒爭執;想要和姊妹彼此連結,卻在乎對方應該與不應該;覺得自己沒有目標,生活被抽空的媽媽。關鍵都在於內在,從內在為自己負責,連結了自己的生命力,也就有了立足之地。
 

因此最近以帶領三天工作坊為重點,甚至想帶領五天或更長的時間,因為要結合體驗性與脈絡,每次工作坊的時間,總覺得時間太短了…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