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個來談話的朋友,都談到了「不能拒絕」,問我是否都不拒絕別人?
 

答案剛好相反,我常常拒絕別人。拒絕演講、拒絕請求、拒絕晤談、拒絕吃飯、拒絕閒聊……,我有自己的歡喜、選擇、能力以及需求,沒那麼多時間,能力亦非無敵。朋友們紛紛問:「當你拒絕他人,別人受傷怎麼辦?」
 

這也是他們需要的學習,那不是我的責任,但是我可以接納他們,那也是我的學習。
 

答應他人並非唯一途徑,受人之託責任也大。被人拒絕並非末日,出版哈利波特的J.K. Rowling被出版社拒絕了12次。
 

朋友們最常說的是:「好難喔!」
 

讀大腦與學習的書,看到一則思考題型:
 

將這兩個三角形,拼湊成一個正方形,請想一下如何拼湊?
 

◤ + ◥ = ■
 

這個答案很簡單,很自然。
 

接著提問:
 

若再加上兩個三角形,請拼成一個正方形?
 

◤ + ◥ = ■     ◤ + ◥ = ■
 

大部分的人想的答案是:
■ + ■ = ■■

 

那不是正方形。
那怎麼樣才是正方形呢?要比剛剛花上多一點時間,才容易想得通。

 

書裡面引用了明尼蘇達教授「Kenneth R.Leopold」的話「學習時,感到懵懂很正常。學生碰到棘手問題時,往往往覺得完蛋了,這一科沒救了。越聰明的學生,越容易因此受挫,他們沒機會知道困惑、受挫的感覺,而且此感覺是必要的。其次是擁抱困惑。學習的過程中,最重要的地方,就是搞清楚哪裡不懂。如果能把問題說清楚,這場仗就打贏了八成,一旦釐清什麼地方不懂了,心裡就有了答案。」
 

人的經驗世界很奇妙,影響了大腦的運作,我記得學生時代,讀思想史,牟宗三教授將「意識形態」翻譯成「意底牢結」,現在想來是有趣的事。
 

如此的意底牢結,似乎亦是遇見問題的應對,大腦自動走了特定思考通道,難怪甚多說自己公正,沒有意識形態的人,似乎看不見自己的問題。遇到生命問題亦然,想破頭也跳不出問題的迴圈,問題重複進行著,我們甚少好奇自己的問題,好奇自己的觀點、好奇自己的感受,好奇自己的困境。
 

遇到無法拒絕的朋友,這個長久困擾的問題,生命的經驗成了迴路,成了一直思索■ + ■ = ■■怎麼能成為正方形?我乃覺得推廣以「好奇」自己,好奇他人的對話,去擁抱彼此的困惑,反而是覺知問題、解決問題的捷徑。明尼蘇達教授「Kenneth R.Leopold」的一番話,剛好跟我想談的對話彷彿,真是有意思的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