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輝誠在靜宜的對談,下半場輝誠仍然邀請對話,請現場的老師上台。

上台的是一位老師,曾經在福智教書,對話的主題是「如何幫助姪子?」

 

國一的姪子常沈迷網路,但老師提到一個訊息,姪子也不想一直沈迷下去。
 

從老師的對話訊息裡,可以看出孩子的「非理性」,那麼大人應對的孩子,也就不能純粹理性回應。這個意思是,孩子知道自己不能,也不想一直這樣下去,但是孩子無法自拔,這是我遇過最多的狀況,很多孩子都不想在泥沼裡,但是爬不出來,孩子需要的是力量。

力量從哪兒來?力量是一種體驗。力量從感受進來,一路連結到人的渴望,那是人的生命力。因此透過對話覺知,透過對話如鑿井一般,從感受層次進入,擴大與豐富觀點,更動或轉換期待,連結了生命的力量,孩子也就有了能量,漸漸掙脫泥濘了。

 

要幫助孩子連結生命力,最好對話者也能連結生命力,而不是受自己未滿足期待干擾。因此我與老師的對談,也在啟動老師的生命力,讓她覺知未滿足期待的影響,才能啟動生命中的愛,去愛周遭的人事物。
 

然而我與老師的對話,老師從未想過對自己的看法?從未想過是否愛自己?
 

我碰巧帶領福智的夥伴們,預先看了真如師父的書籍,乃覺福智推動的關愛教育,與薩提爾模式,幾乎相同且殊無二致。我以福智的關愛教育回應老師,是運用老師的資源,問老師怎麼沒有關愛自己?

我從姪子的事件,探索了老師過去的應對,老師對於弟弟的成長過程,有一個未滿足的期待。因為大堂對話,我不想進入太多隱私,邀請老師不陳述事件,我只是想呈現過去、此刻,內在與應對之間,有一個邏輯可以耙梳。

 


人的一生乃不得不來,因為人的誕生不能選擇。人的一生乃不得不去,因為無人能閃避離開。但人生的每一個片刻,若無宇宙的愛,亦無法存活於世界上,但是人無法在當下體驗,亦即不能活在當下,就無能體驗宇宙的接納與愛。

「正念」很多人誤解為「正向」,正念是當下的意思。當下全然的體驗,體驗這個世界,一行禪師教導如何踏出每一步,真實的感受每一個當下。字面的意思甚簡單,然則體驗需要打開感官,打開每一個感官經驗,但人們會忽略感官,比如忽略身體的情緒,一旦忽略身體情緒,即是對自己打岔,且思考就會不斷湧進來,思考的干預來自過去的經驗。「心靈的傷,身體會記得」,我將身體的反應、情緒的反應,以及應對身心反應的思考,稱之為過去的「業力」。我在福智談教養與教育,我想和他們在一個平台上分享,因此妄用了這些佛家說法。

即使情緒腦與腦幹,受過去的「業力」影響,會有過度喚起,或者警戒的反應,當下專注凝視乃第一步,亦即注視此刻身心,不讓思考的「業力」進入,即為當下的一個步驟。在解決過去經驗的影響,我有兩個框架進行,一是正念與靜心,二是薩提爾的框架。都需要練習而得。

 

我與老師的對話,引導老師關注自己的感受,我認為這是關愛教育的第一步。若無能關注自己感受,亦難能關注他人感受。
 

我引導老師接觸感受的體驗,漸漸的問話到渴望層次,在這個層次我的解說有兩次,我很感謝老師的願意,因為我甚少現場解說「渴望」,但是這一次是現場錄影,即使有人看不懂解說,我相信久了以後應該就明白。從感受下達渴望,這也是關愛教育,亦是當下的深層體驗。
 

當感受紛亂不被覺察,感受反映的應對,使人無能駐紮在當下。而思考進入應對情緒,思考進入解釋行為應對,思考也進入與情緒攪和,人便不能在當下體驗了。

關愛是從自己出發。當下的體驗關愛的開始,進入生命力的連結,是關愛的目標之一,才能進入和諧寧靜與喜悅之中,但不以執著於和諧為目標……
當能關愛了自己,也就能關愛親人,關愛姪子的行為,不隨著姪子的行為即時反映,就能帶領姪子感受愛,感受長輩的愛,感受自己的愛,感受自己的生命力

 

當下的經驗越深刻,也就越能運用思考了,思考的進入就有了清明,有了擔當與創造力。然而這些說法對於初學者而言,的確是吃力且不容易的。

我在大堂的對話,依舊示範一個切面,人的形成路徑與思考的配合。在與老師對話之前,我與22歲的男孩對話,已經談到如何關注自己情緒?關注自己的內在?然而即使剛剛談過,即使每次講座都談,但是上台的老師依然困惑,可見體驗性的進入之必要,那似乎只有在個別對話,以及工作坊才能體驗。

 

我很感謝輝誠給我機會,明柔的靜宜大學團對促成,也感謝老師的願意,還有能有機會與福智系統對話,也許對話的歷程不一定能讓人完全明白,但都是一次次的歷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