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坊結束了,每次參與工作坊,都有很多感動,為學員的生命故事,也為努力且認真的靈魂,我的內在亦因為學員,感到充沛的能量運轉。
 

將薩提爾模式,轉化為生活的對話、覺知的運用,再深一層次進入薩提爾的框架示範,是我目前進行工作坊的步驟。薩提爾的一致性要接受感受本身,然而在整個教養環境下,人們往往忽略了感受,甚至抗拒感受的存在。
 

近幾年來我在寫作班教書,有一個現象很特別,即是孩子應對自我感受,選擇忽略或者逃避,這兩年比以往更多了,這是我的觀察。
 

比如上一週的作文題目:生命中的最後時光。過去幾年孩子稍受引導,便接納與談出自己的感受,包括悲傷、恐懼與感動。今年的幾個班級,面對這個議題,大多選擇打岔的方式應對,需要我以更專注的臨在感,才能開啟孩子感知的部分,我不禁回想去年的狀況,已經有這樣的端倪了,但是我很好奇這個現象,也讓我感到一絲憂心……
 

工作坊的進行兩兩練習,學員A提問,在對話練習時發現,為何夥伴B難過的時候,會以生氣來應對呢?要如何幫助B覺察呢?
 

學員邀請我接手示範對話。
 

這段對話在情緒上討論,沒有事件的隱私,我簡略敘述出來。
 

當難過的時候,你有什麼感受呢?
 

B:就難過呀!還有什麼感受呢?
 

當你難過的時候,你對難過的感受是難過呀?難過什麼呢?
 

B:難過自己為什麼要難過?
 

你允許自己難過嗎?
 

B:不知道。
 

小時候遇到難過時,父母怎麼應對你呢?
 

B:對我生氣。
 

當你難過的時候,你以生氣表達,你生氣什麼呢?
 

B:生氣自己難過。
 

你接受自己難過嗎?
 

B:不接受。
 

當時童年的你,希望父母跟難過的你說什麼呢?希望她們接受你的難過嗎?
 

B:希望。
 

那妳可以接受自己的難過嗎?
 

B點頭且很多悲傷。
 

…………………
 

這一段對話我故意繞了遠路,來檢視B如何應對難過?B為意識到自己不接受難過,當自己難過時,感受的感受包含難過與憤怒兩種情緒。我在對話示範中,引導B如何重新應對自己的情緒,如何應對童年難過的自己為結。
 

當不接納自己的情緒,事件的應對並未更順利,但如時應對自己情緒,從覺察進而接納情緒,很多人缺乏這樣的體驗,體驗情緒的覺知與接納,是跨出完整生命的重要一步,也就使得這樣的困境循環了。
 

當不知如何應對自己的情緒,也就更難應對孩子的情緒,亦有可能忽略、忽視、壓抑孩子的情緒,孩子又如何應對自己與他人,這都是在問題顯現後,大家才去注意問題如何解決?這就讓人感到嘆息。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