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人類大部分的痛苦,都與愛和失落有關。我曾參與貝曼的課程,「哀悼與失落工作坊」,談的主題都是憂鬱症的病患,如何讓這些患者經驗愛。
 

我不是個心理師,沒有資格進行晤談,也無資格談憂鬱症病患,或者協助憂鬱症病人。我只是以教師的身份,與孩子們、家長談話,我在貝曼課堂所學的觀念,逐漸成為我運用的方向。我發現這些面對情緒、失落與愛的議題,是教育裡的核心,但是傳統教育的實行,偏向教導、說理、控制、命令….,我的工作彷彿在幫助人認識、體驗與承受痛苦,並且經驗生命裡的愛與資源。協助父母體驗自己,再落實於教育的方向。
 

一位孩子狀況頻頻,媽媽來求助時,我發現媽媽幼年喪父,她母親嚴厲且苛刻,媽媽面對母親的嚴苛,學會讓自己放空,日後成長的過程,媽媽很難感覺自己活著,面對丈夫的嚴厲,面對孩子的哭鬧,媽媽處於放空狀態,丈夫更形憤怒,媽媽也更僵呆。
 

媽媽的狀態應是創傷。但是近年來我讀的報告,生活中的應對,對孩子會創造慢性創傷,讓孩子分心、不安、浮躁。很遺憾的是教育系統中,忽略了情緒處理原則,至少在我看到的情緒處理原則,落實在教育系統中甚少,比如應對孩子的憤怒、失落與哀傷。孩子考試失落的應對,孩子發怒的應對?可能都挑起成人的內在情緒,觸及求生存而發展的行為模式,拜腦神經科學之賜。才知道人類的心智,還有身體的連結,人類相互依附的方式,是如此的複雜。
 

然而面對情緒議題,面對大腦刻意關閉的經驗,或者相關話題,有些人會刻意忽略而睡著。有天工作坊時,學員跟我回饋狀態,便是刻意讓自己睡眠,逃避那些議題的進入,這是大腦的機制,能覺察就是一份禮物,這些回饋也使得我正視,如何開發更適當的上課流程。
 

昨天開車到台南演講,這是我第一次開車到台南,因為離高鐵太遠了,而主辦人多次到台中來邀請,我答應自己去一次講座。台南的鄉間很療癒,甘蔗田的甘蔗隨風款擺,透明的光和田間的綠,在我眼睛進入深邃的意識,挑起著混和的童年意識,我的童年在鄉間度過,這些情景活化了我的神經,我感覺喉嚨有一塊溫潤的玉,我感謝自己的童年有這段時光,我意識到身體的感覺,也與意識到自己有關係。雖然回程國道塞車,開了四個小時才回台中,那些鄉間畫面都很療癒,彷彿與國道上的夜燈交織,在過去與現在連結成一片美好。
 

在短短三小時的工作坊,我避免讓學員落淚,盡量以脈絡與解說為主。但是有的學員還未說話,只是將視線對焦,就會面對落淚的景況,學員為落淚懊惱與困擾。我小心的在表層提問,緩緩地引入情緒認識,並且在適當的時機離開,不再深入這些議題。但是我看見這些創傷,在日常中就不斷遇見,是否有更妥適的方式?讓教育現場或者家庭的父母,就能有所方向依歸?台南講座的會後,一位來詢問尋常教育議題的媽媽,不斷捏著自己的手,那是在控制自己的情緒,不讓眼淚奪眶而出,我們的對話也只能到這裡,我還沒開始對話,就為情緒收了尾巴。我看見情緒議題的認識與應對,是如何重要且困難?多半的人總要知道怎麼會這樣?想以思考、認知來理解,為何沒說話或一句話就哭?我也說不出所以然,或者那個所以然,對我一點兒也不重要,瞭解情緒模式與應對,似乎是比較重要的。
 

我想到一位成年的孩子,媽媽說她不適合結婚,她便在恐懼中,已經大學畢業了,她都不給自己允許,但又對此狀況痛苦。我鼓勵她勇敢經驗人生,允許自己可以愛、也可以失落,但是這份恐懼終究在她身上。我們針對此問題談話時,回到童年的經驗,母親總是對她要求,要求她要乖乖聽話,並且轉身離去,她童年得不到認同,且陷入深深的孤單。當我詢問她長大了嗎?允許自己有力量嗎?所得到的答案是那份深深的恐懼,她重新經驗童年的痛楚,並且不允許自己長大。
 

 

我為她打開圖像,讓她經驗自己的資源,她的能量開關,建立她的地基,並且緩緩的讓她經驗,而我我的接納與陪伴,在體驗中、創造中給予的等待,讓她接觸童年的憤怒,讓她允許自己體驗,給予自己權力,並且體驗自己的愛,這是一份歷程。
 

她的狀況應不會被歸類為創傷,但卻是我在與孩子、成人工作中常見狀況,這使得在教育處境呈現了特別的現象。我甚難在教育講座談這些,這些被歸類為心理諮商、輔導類別?談這些可能不適合,而這的確是在教育現場,常遇到的尷尬處境,因為我只是個教師身份,似乎適合談談「正念」,談如何呼吸與冥想,會比較沒有問題,但是談這些議題,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興趣。

 

比較安全的方式,也是重要的方式,是倡導「對話」的重要,提點生命與生活中,熟悉的人的凝視與聆聽,為何會讓人感到安靜安全?專注的對話如何讓孩子平靜,且脫離混亂害怕,而孩子被忽視或拒絕,會引發哪些情緒衍生?因為人類都需要連結。即使獨處時聽的音樂,閱讀的書籍、繪畫,看的電視與電影,都是人類連結的方式。看來這個議題有很大的開發空間,而我看見不少教師、父母走進來,讓我感到很多的力量。尤其學思達教師群,諸多教師的精進,有其張輝誠老師的推廣與洞見,不斷地介紹薩提爾模式,還有羅志仲老師,從進入薩提爾模式,不斷求知若渴的學習,不僅親身實踐,更讀遍我所閱讀的書,不斷跟我分享與互動,不過才短短幾年時間。我已經可以從張輝誠、羅志仲老師身上,在他們授課的課程中,學習我能運用的方式,他們能力不斷提升,甚至在很多地方超越我,我乃覺得這些議題在社群裡發展,彼此精進討論應對,是如何重要且值得的一件事…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