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朋友羅力來家中幫忙,為我搬運書籍。羅力年紀與我彷彿,頭髮已斑白,身體狀況大不如前,叮囑我要好好保重。
 

與羅力認識超過30年了,少年時期他很照顧我,但是我與他有段距離。他是好人家的孩子,物質生活與我天差地遠,但是他功課不符合期待,因此飆車、打架、花錢、聚眾,這些應對方式使我與他很遙遠,心靈上與生活上都遙遠,我們的價值觀、期待、生活習慣、行為都差距甚遠。
 

即使我認為彼此遙遠,羅力始終將我視為好友,對我一直很照顧。
 

我與羅力一同入伍,雖然分發不同部隊,羅力始終寫信給我。軍中日子苦悶極了,每天跑步10公里,我未達標準時間跑完,要多跑8公里,因而腰腿都受傷了,跛腳了三四個月,軍隊不準我外出就醫,羅力不斷來信打氣,雖然他文筆不好,再怎麼寫都是「加油」,那些信我至今都留著。即使生活如此艱辛,我為了省下一點兒錢,每週日放假的日子,我自願在營休假,穿著軍裝在營區裡休息。羅力不斷塞錢給我,要我好好休假放鬆,我始終沒有答應。
 

我對羅力有一份感念,來自於他對我的關懷。因此30歲以後,我的日子並不好,經濟情況也不佳,羅力也同樣陷入困境,而且是更大的困境,我仍然幫助羅力。甚至羅力的親人住院,我曾經到醫院看護,陪伴他的親人甚久,乃至他的親人接二連三過世,我都去協助羅力辦喪禮,協助他的家人就醫,也協助他結婚與離婚。
 

但是羅力的日子每況愈下,他覺得自己再也無救了,多次想要輕生。
 

事情有了一個轉機。
 

羅力才剛交往的女友懷孕了,羅力欣喜若狂,因為他不相信此生際遇如此?生命中會有個孩子。這個孩子出生了,羅力決定與女友再婚,孩子改變了他的生命,這個改變也包含家人一路的支持,好友不斷扶助打氣,孩子進入生命中的愛,扭轉了羅力的生命。
 

羅力戒煙、戒酒、戒賭,也戒斷了所有的朋友。專心照顧妻子與孩子。
 

這個改變我視為「渴望」的連結,當家人的愛進來了,羅力有了深深的體驗,生命就此改變了。
 

改變爸爸生命的孩子,圓圓是個美麗的女孩,既聰慧又可愛。
 

一次羅力帶圓圓來吃飯,羅力問我一個問題,「你看這個鬼靈精,脾氣大得不得了,雙手都交叉在胸前,該怎麼教比較好?」
 

其實羅力雙手習慣交叉,當我提醒羅力肢體語言,羅力才意識到孩子的行為,正是從自己身上學來。羅力雖然安家樂業了,但是他的語言充滿命令,也充滿著教訓,但是他又老來得子,因此對待女兒圓圓,是在寵愛與說教、命令、指責交錯中教養,對我而言脾氣不好是自然。
 

昨天羅力來家裡,說自己的肢體改變了,圓圓的肢體也變了,怎麼這麼神奇?我心思這一點都不神奇,只是簡單的邏輯而已。
 

我送羅力《對話的力量》,邀請他跟女兒對話,每天三至五分鐘專注和諧對話,對女兒成長有幫助。未料羅力告訴我,「我只希望女兒平安長大,其他的不重要啦,不用讓孩子學那麼多….
 

我知道羅力對教育無興趣,也不喜愛閱讀,我便不再多談了。
 

羅力停了一陣子,才問我關於圓圓的數學,媽媽教圓圓數學,但是圓圓一直分心。
 

五歲的孩子學數學,那不是我贊成的,就算要教導數學,未免孩子壞了胃口,若自己非教育工作者,若非自己能教導甚好,最好別自己教孩子數學。應該更關注的是,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心,孩子能有溫暖的環境,孩子如何能擁有專助力,學習時不至於分心
 

然而剛剛羅力才說,自己不在乎孩子學那麼多?可見羅力內在也困惑著
 

我邀請羅力在乎圓圓的「分心」,應培養圓圓的專注力,那比學習數學更重要。我跟他分享,每天專注「對話」五分鐘的功能,這一次羅力認真聆聽了。
 

我考了羅力幾個問題,邀請他如乒乓球對話,羅力完全無法回答,只能夠給答案、命令與不知道….
 

我邀請羅力思索,孩子和他說什麼話?我們來乒乓球互動對話
 

羅力提及圓圓,總要求玩電腦,該怎麼回應呢?
 

其實這已經是「面對問題」的對話。我邀請羅力先練習「深刻的對話」。
 

我最近整理對話脈絡,發現我有必要整理幾個脈絡,從普通對話→深刻對話→討論的對話(個別與群體)→面對問題的對話→冰山的對話。每個依照調目細細整理,有助於更細緻的學習,但是這部分我已經不想再出版了,只想要好好整理完成。
 

前幾天《JUSTICE: What’s the Right Thing to Do》的作者,Michael Sandel到台灣演講,帶領群眾討論同婚、年金改革的議題,這樣的討論甚精彩,我覺得應該更多人帶領這樣討論。這樣的討論依我淺見,其實不甚複雜,他在「觀點」層次核對,整理出大家的想法,歸納大家的觀點,讓討論者重新覺知與決定。
 

然而羅力一如所有父母,最喜歡詢問「面對問題」對話。
 

當圓圓這樣問的時候,羅力直接拒絕,接著就是數落圓圓,那麼愛打電腦,接著說著一些道理。
 

圓圓怎麼回應呢?
 

羅力說圓圓閉嘴不說話。
 

我請羅力多注意,一個五歲的孩子,已經會閉嘴不說話。當這樣的情況持續,圓圓青春期的時候,很容易提早交男朋友,也易想方設法進入網路,因為家中沒有「對話」,但是羅力明明很愛圓圓。
 

我和羅力進行扮演,跟羅力數次對話,羅力深感對話之重要。但是羅力怕自己做不到。
 

我跟羅力打氣,對話不會永遠都做到,但是只要有個目標,每天對話三五分鐘,那就非常好了,其餘的生活之中,對話能有覺知便好。
 

對話的改變,是從外部改變行為。但是人的內在有框架,外部行為改變內在,那是可能的,常需要時間慢慢來。
 

羅力因為女兒而改變,這是愛進入生命,讓成長框架有了轉機。然而一般父母、教師呢?想要好好對話,想要不發脾氣,想要不動用說理,需要改變成長框架。
 

內在的框架是成長脈絡,常讓我們擁有慣性,會即時反應回去。因此來上工作坊的人,常常發現自己改變之後,一段時間又變回來了,其實那是自然的狀況,維持覺知力,也維持自己的意願,那麼改變的軌跡不會一直往下。另外在工作坊中浸潤,或者在一群同儕中練習,也有助於從慣性中走出來
 

羅力因女兒而改變,但是老天爺要他更有學習,那是在教育與教養中的學習。適逢羅力來家中,我和羅力簡單的對話,有一些雜瑣的想法,特此為記…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