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媽媽找我談話,我已經帶女兒半年了,女兒聰慧討人喜歡,對自己要求比較高。
 

我問媽媽怎麼啦?怎麼會來找我談話?
 

媽媽便笑了。
 

她聽過我演講,對話中我常問:「怎麼啦?」作為好奇的開端,如今她來見我,我也是這樣問她,她因此而笑了吧!
 

媽媽接著說,「『怎麼啦?』這句話對女兒,也會有效嗎?」
 

什麼意思呢?原來女兒咬指甲。若是這樣問話,對女兒有用嗎?
 

我不禁莞爾,若是某種語句存在,就能改變一個人,那大家一定爭相使用,世界也會陷入大亂吧!
 

問句不是為了改變他人,而是真誠地探索,指向更核心的自己,讓自己的表達更貼近彼此。
 

媽媽來問我女兒咬指甲的事。我問媽媽希望得到什麼?媽媽眼淚就落下了。
 

她想起兒時的壓力,自己也是喜歡咬指甲,但是大人常常責罵她,甚至會鞭打她。媽媽對於眼淚措手不及,不斷解釋著只是想來談話,並不想要要落淚,也沒有料到會落淚。
 

我沒想讓媽媽落淚,只問了一句話,媽媽就落淚了,媽媽內在發生什麼呢?
 

媽媽匆忙想了一下,解釋是因為心急。遺憾的是,她並不知道眼淚是委屈,可見她不太認識自己。
 

孩子咬指甲是行為,內在往往是焦慮。在我有限的觀察,孩子咬指甲的狀況,羅列著來自家庭的壓力,但是壓力不容易覺察。
 

媽媽一說話便落淚,但是她不想落淚,她有點不知所措,怎麼會這樣子呢?她聽說跟我講話易落淚,卻不知道一句話就落淚。我也不知道原因?我沒打算讓她落淚,我們只是進行尋常談話,我自然不知道她落淚原因,我只是已經習慣而已,但是她顯然很不習慣。但她不知道的是,忽略自己焦慮的人,往往一寧靜對話就落淚,我記得她女兒也是,一寧靜談話就落淚了。
 

要解決孩子咬指甲,我常從孩子的內在開始,讓孩子接觸焦慮,給自己多一點兒允許,悲傷就會被接觸,焦慮就能減緩了。焦慮來自於存有,存有受到威脅,被刻意地掩蔽了,焦慮就伴隨著發生了。
 

想要解決孩子焦慮,應先解決大人的焦慮,這是家庭應對姿態的養成。然而人們面對焦慮,往往潛意識忽略了,或者刻意的避過,那寧靜便甚難駐紮。我因此想起了「歌劇魅影」中的魅影,想起「美女與野獸」中的野獸,焦慮成了見不得人的存在,但是焦慮永遠存在。
 

李爾克的詩曰:「光圈把所有的人困在裡邊,因此沒有人再認識你了。」
 

教育現場甚少教導情緒,甚至反其道教導,焦慮其實甚常出現,焦慮卻未被正常對待。那麼我們只能看到光圈,又如何認識「自己」?又如何不成為魅影?或者成為野獸呢?真是令人遺憾的處境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