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新加坡到馬來西亞講座,有兩個單位邀約,一位是泡泡龍馬新分部,在台灣認識的教育伙伴詩琪。一位是新山德信學校的校長KAREN,校長熱中學習且撥出時間,我覺得最難能可貴。這其中居中協助的,還有新加坡的陳君寶先生,甚至陪我到新山一天。這些為教育奔走的伙伴,讓我感覺他們的熱誠,也讓我有力量,陪著孩子、父母與教師談話好幾天。
 

KAREN來新加坡上提問工作坊,隨後積極地帶著七名教師,到吉隆坡上冰山課程。也為了推行學思達,從新山開車到吉隆坡,再將張輝誠老師載回新山,往返近十個小時的車程。這一次她親自從新加坡載我到新山,為學校辦兩場講座,以及一場工作坊。
 

她的整理資料與學習的功夫,讓我讚嘆與佩服。
 

這一次到德信學校,KAREN安排了幾個孩子跟我見面,教師在一旁觀看我如何談話?我經歷了六個小時,與四位學生現場對話,教師與輔導老師一旁觀看,偶爾也接受我的邀請,進入和學生對話的脈絡。
 

這個舉措是十分有創造力的,也是很大膽的嘗試。因為孩子已經青少年,要面對一個陌生的老師,孩子可以不說話,可以不想甩我的問題,有可能各種不同的應對。我有可能搞砸這些互動,但KAREN很相信我而安排,我也十分想透過這麼自由的對話,讓老師參與這整個過程。
 

由於德信學風比較自由,孩子的自主性也就強,因此這樣的對話,我認為此舉很難得,但也不容易切入核心議題,真正能產生「對話」。所幸德信的孩子們,純真而可愛,幾句對話之後,往往就談出很深入的內涵。
 

今日她寫了訊息給我,請我看了她的整理,我平時疏懶於整理,見她整理資料很翔實,徵得她同意放入網路,給有興趣的人參考。
 

這些筆記式的摘要,是KAREN上課與觀察我對話的紀錄,也許對上過我課程的老師,有一些提點的功能。對沒有上課的人,可能會不瞭解其中的脈絡,而可能覺得枯燥了吧!
 

以下是KAREN的整理。
 

  1. 給予愛及力量,而不是可憐孩子。當一個人失落的過程,擁有悲傷的情緒,應視為自然的狀況,但可探索是否落入自憐的情緒,可以透過覺察為自己負責,也幫助孩子自我負責。
     
  2. 實踐規則時,應懷抱著愛,而不是糾結於未滿足的期待上。並且在執行規則時,看見孩子的正向,正向需要練習看見,才不會鎖在二元對立的結構中,要以豐富的眼光看孩子,並且給予回饋,也願意聆聽孩子。

    落實在班級經營中,如下的現場狀況:X X X(名字)(語言緩和而平靜,並且懂得停頓),請你站起來,你剛才講話吵到我上課了……此時應有大部分的學生,會接受這樣的規則。

    孩子站起來之後,給予簡短的回饋,若能落實於正向,則是最好的處理狀況。並且提醒孩子,如果你講話,我會再執行規則。

    接下來在感受層次進入,詢問孩子的內在,是否會生氣,會難過嗎?

    可以正向回饋給孩子,比如:要謝謝你!我請你站起來,你就不再講話了。

    讓孩子感受到你和諧的對話,眼睛平行,並且和諧的執行規則。

     
  3. 談話的脈絡,以好奇從事件敲擊感受,同理感受(說話緩慢)瞭解觀點及找尋對方的正向,然後讓對方接觸感受,(悲傷,難過,傷心,生氣,後悔,自責(感受的底層往往是難過)。

    可以詢問孩子,對自己、別人的期望,以及碰觸孩子的渴望。

    引導孩子重新正向評價自己,肯定孩子正向(比如勇敢、努力、堅持?)。

    注意體驗性,正向的連結,需孩子觸動,那就體驗了自己,才有轉變契機。(比如在對談中,談到一位失去母親的伙伴,你認為媽媽的愛給了你什麼力量?伙伴回答:「堅強,努力、認真、能夠愛人與被愛。」)

    敲擊是否有可憐,將可憐轉換為愛。

    每個人都有其資源,比如孤獨的孩子較能堅強。愛說話與吵鬧的孩子,有活力、求表現、有創意,希望得到關注。

    指責的孩子,常會有勇敢、保護別人的資源。

    討好的孩子會有善解人意的資源……

     
  4. 與孩子對話時,別想著要解決事情,目標是和孩子連接,未符合規則,則以規則回饋。這中間若能接納自己做不好,心就會比較緩慢。
     
  5. 從小被打的小孩,容易學會逃避/打岔面對事件(在談話中,孩子可能跳動不安)需要更穩定的語態,利用停頓讓孩子穩定下來。
     
  6. 對於常做不好的孩子,給孩子短期目標,讓孩子有成功的經驗。特別是對跳動不安,以及自我放棄的孩子,更是適用這個方式。
     
  7. 急躁的孩子,語態要沉穩,說話要慢,可以自己的語態、停頓、重複語言停頓、重複提問停頓,引導孩子的節奏,跟隨我們和緩速度。

    給予停頓,(思考/感受的時間)。

     
  8. 對於某些事件的對話,要懂得在脈絡上聚焦與好奇,但好奇不要問為什麼?而是以好奇的問話,開啟孩子覺知的一面。

    比如當孩子事情未做到了,我們討論孩子未做到的問題,孩子的回應打岔了,要記得拉回來焦點。比如:剛剛你提到沒做到,怎麼了嗎?我來沒聽到你的想法?我想知道的是……

     
  9. 面對孩子的問題,學著不要直接給予答案,試著瞭解孩子問題背後真正的原因。當孩子問:「讀書真的很重要嗎?」可以探索他問話的原因,是否面對功課上的問題。可以先核對:「你讀書遇到困難了嗎?」再試著切入感受,詢問問題:「關於讀書,你有壓力嗎?可以切入對自己的觀點,你考試考不好時,你會責怪自己嗎?如果你這樣努力,而你沒有考好,你可以欣賞自己的努力?而不是自責嗎?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