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女小玫正值15歲的青春,亮麗的外表下,有著敏感的性情,是一般大人眼中的問題小孩。她耳朵上多達十餘個耳洞,手腕和大腿劃了十餘條蚯蚓般的血痕,抽菸的手細碎地顫抖著,耳機流洩出來的音樂是大人不理解的Death Metal(死亡金屬)。她對流浪動物有諸多憐愛,卻對同學甚至老師暴力相向,媽媽經常為她的行為感到困擾。

 當小玫來到我跟前,訴說生活的煩惱時,最近出版的兩本新書《相約自殺的少女》與《關於少女的殺人告白》的故事,開始在我腦中浮沈。

外表乖巧可愛,內在傷痕累累

 兩本書的主角,分別是米娜與亞紀。她們外貌看來乖巧可愛,與一般青少女彷彿。但是她們的內在顯然傷痕累累,對生命潛藏著極大困惑,甚至涉及殺人案件。她們成長於失功能的家庭:《相約自殺的少女》的米娜自出生便不知道父親是誰,媽媽長年酗酒,最終死於肝硬化,米娜因此寄住在舅舅家,舅媽不時冷眼冷語以對。《關於少女的殺人告白》的亞紀父親生意失敗,母親為謀生計在酒店陪酒,和酒店恩客戀愛,走入另一段婚姻。亞紀隨著母親改嫁,但繼父不僅工作不穩定,甚至暴力相向,母親不僅未能保護她,甚至淪為繼父幫兇。

 兩名主角的身世,就像報紙社會版經常出現的小新聞,讀者若不是習以為常,便是搖頭嘆息。但這樣的青少年,經常隱身在我們周遭,表面上卻看不出任何問題。誰曉得她們內在的困頓?生活的處境?這兩本書無疑揭開了社會某個階層的面貌。

渴望愛的孩子

 如果你在路上看到小玫,大概會為她奇異的裝扮側目,並且判斷她可能處於社會邊緣,因為一般高中不允許這樣的孩子就讀。如果你在路上看到米娜與亞紀,則大概會判斷她們是一般學生,仍在學校為學業發愁,而不會聯想到破碎的家庭。

 然而,這幾個女孩的共同點是,她們從未感受到愛,也都渴望被愛。從未被愛的孩子,如何得到愛?或者這麼說,從未感受愛的孩子,存在本身就自然焦慮,當愛來臨的時候,她們如何認識愛的面貌?她們會不會害怕?會不會困惑?會不會逃避?甚至使用什麼樣的方式得到愛?

 米娜自認平庸無趣又無足輕重,在學校總是獨來獨往,她期待一位關心她的親密伙伴,這是很多渴望愛的孩子,潛藏心中的想法。愛莉絲便在米娜的世界出現了。她幾乎是米娜夢想的化身:相貌優雅,出身高貴,功課頂尖,受人寵愛。但愛莉斯卻向米娜訴苦,最終邀米娜一起自殺。愛莉斯彷彿虛幻的化身,卻又如此真實地揭露了上流家庭的問題。

 另一個故事裡,亞紀則亟欲脫離原生家庭,努力想創造自己的人生,但她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命運。命運一次又一次讓她受傷害,愛對她而言遙不可及,最終成為永恆追尋卻又無法信任的元素,因為她的心靈已經破了一個洞。亞紀的身體刻畫著血痕,那是痛苦的印記,也是對愛的渴求,看她不顧生死撞向車子,只為逃離傷害;看她後來多恨曾保護她的隈部所長,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親近的人,便不難了解她複雜心靈呈現的面貌。愛與恨只是一線之隔。

 說來沮喪,誰能幫忙這樣的孩子?當愛與恨已經悄悄化身為遊戲。

以自殘來發洩生存焦慮

 兩本書悲觀地道出法律無法保護這類孩子,社會機構也無法有效發揮功能,兒童諮詢所、養護所等社福機構與精神科醫師,都無法給予有效的幫助。

 要如何給予幫助呢?大人的世界也都充滿傷痕。這兩本書中的所有角色,幾乎都有各自的傷害需面對,即使要拯救她們,都可能跌入更大的傷痛中,找不到具體的答案。尤其是《關於少女的殺人告白》一書,從被投擲原子彈的島原開始書寫,便不難理解作者用心:一整個時代的傷害無從解開。這些傷害,如同原子彈一般,一代影響一代。

 現實裡的少女小玫也成長於暴力家庭,媽媽經歷兩次婚姻,心靈的傷害無法弭平,更別提如何照顧小玫的傷痛。然而更令人驚訝的是,當小玫與我結束談話,有位正在閱讀《飢餓遊戲》(大塊)的孩子走過來,一向拘謹有禮的她說:「我看到她割自己的手,和我一樣。」她露出胳膊內側的手,龍飛鳳舞的傷疤,塗上紅藍色的原子筆墨水,又是一個以自殘來發洩生存焦慮的孩子。

 這些孩子都有困頓的內在,渴望愛一如飢餓的難民,他們對生命都有莫大的困惑。如果大人受傷的內在可以被療癒,便能以愛包容她們,甚至轉化她們,但請不要說教、不要指責,更不要可憐她們。一旦可憐她們,便會陷入拯救者的圈套,讓傷害無止盡的重複出現。


相約自殺的少女
L’ardoise magique
華勒莉‧佟瓊(Valerie Tong Cuong)著,顏湘如譯,麥田出版,240元,小說

關於少女的殺人告白
佐藤青南(Seinan Satou)著,高詹燦譯,皇冠文化公司,250元,小說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