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我在千樹成林創意作文與快雪時晴創意作文第12堂課,讓孩子進行閱讀。我帶領的閱讀心法,主要有兩個方向。

一個是故事的口說討論,由教師以文學性的口語表現,透過思想的啟發、生命經驗的連結以及從聽故事到說故事的敘事開發三個部分,幫助孩子們進入文本更豐富的層次,這部分在《作文,就是寫故事》以及《麥田裡的老師》正向好奇的篇章中,我做了某種程度的展示。

另一個是文本的閱讀。已經好幾年了,我固定讓孩子們在最後一堂課,閱讀難度較高,文本層次豐富的作品。這一群主要以國小六年級為主的孩子,每12堂課必須進行閱讀,比如汪曾祺的金冬心、魯迅的藥、川端康成的掌中小說、陳映真的鈴鐺花、林裕翼、吳鈞堯、甘耀明、徐國能乃至其他現代文學作家的作品。孩子們不僅專心讀,而且讀得令人感動。

這一週他們閱讀的是泰戈爾的小說:得救。以及194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顏生的作品:失落的森林。

我的方式採用的是楊茂秀老師推廣的「故事海報法」,這一套心法是我從台中市故事協會學習而來,並且在各地學校、博幼基金會與大專閱讀與寫作講座中推廣,並且結合了薩提爾模式的冰山理論,成效甚好。我在上述兩本書《作文,就是寫故事》以及《麥田裡的老師》都有提及,我認為除了豐富孩子的視野,也提升了生命的深刻度。我很感動。

孩子討論的過程,甚至大膽的提問,為何「得救」是名著?並就一篇作品好壞,深層討論,讓我大笑,也讓我聯想到屏風表演班,有一次表演對「藝術」的諷刺,就像「國王的新衣」一般。其中羅列豐富的提問與討論,不及詳列,比如是誰「得救」?宗教師為何墮落?歌莉怎麼會在丈夫死後選擇自殺?丈夫有沒有權力過問妻子私領域的事務?宗教師的聖潔不是眾所周知嗎,為何在文本中還要特別提及?宗教師為何知道丈夫要出門,是何居心?…..

孩子討論「失落的森林」一篇,就森林在何處,各提到不同意見,有人說森林本就不存在;有人提及森林早已被砍伐,被主人砍伐,被奴隸自己砍伐;有人說森林只是一片記憶,而記憶在現實中找不到了;有人說森林在奴隸心中;有人提到真正失落的森林,是主人科拉自己…..。

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位隨班教師,談及這篇文章正好符合自己心境。因為畢業之後,委身於一個薪資不高的工作,每當離開工作,遇到不如意,又回到原單位時,老闆總說,「你最後還是要回到這兒來吧!」這位老師說,森林的失落,在於沒有勇氣追尋,森林一定在彼方。

我聽了也很感動。

文本的討論,鼓勵了孩子大膽的思維與創意,並且以提問與思索邏輯他們的思維,孩子與大人往往都能在其中發生令人感動的想法。而我往往沒有答案,卻常用正向的好奇質疑與挑戰,但孩子們卻樂於發想與互動。我覺得要孩子閱讀,並不難,只是大人引導的方式,以及胸懷是否開闊?決定了孩子閱讀的心態。

推廣閱讀的前輩兼好友陳裕琪,曾經希望我將古文領域的教學錄影,推廣至各地,然而我卻不知道自己的教學是否有更完整的系統?只是在哲學思考、心靈探索與敘事辯證的脈絡下面,自己和孩子遊戲的很有趣而已。然而,自己雖然各處演講了,仍覺得還是個新手,在孩子身上,有很多發現與學習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