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一本童書寫推薦序,二月份剛上市。上頭還有耀明和許建崑老師的推薦,對我而言,很有意思。耀明是我大學同學,我們在一起從事創作與教育已經多年了,而許建崑老師則是我大學老師,我雖未修過他的課,但在求學時代便和他熟稔,常一起吃飯、求教於他,我和耀明都是他的學生,聯名推薦新書,似乎在大學受教的光景回來了。

因此,我將耀明與許老師的推薦,一併放上來。對教育及童書有興趣的興趣的朋友,可以買來一讀。

許建崑老師的推薦:

故事發生在一九O四年美國印第安納州某鎮,十七歲的孩子接替死去老師的職務,經營學校;在沙漠中,如草芥般的生命,得到了生存向上的機會。讀這本書的大人,可能比一般學童更加動容,因為會喚起曾經有過的窮困童年的記憶。

耀明的推薦:
故事令人喝采,融入《湯姆歷險記》的逗趣可愛,也摻入電影《真善美》的誠摯動人,述說一則克難環境下的情感教育故事,一群如牛鬼蛇神般的小孩如何學習成長,能讓人一口氣讀完書。語言生動活潑,人物刻畫入微,是青少年書寫的精采之作。


我的推薦序:

放暑假的時候,突然傳來老師逝世的「噩耗」,當學生的你有何感覺?悲傷?不捨?懷念?或者…高興!

書中的主角聽到消息:巴老師「死翹翹」了。竟然感到歡欣,如同聽到天籟一般,因為他們不必挨打了。

你可能認為,這些學生一定頑劣不堪!

事實上,他們只是平凡的鄉下孩子,頂多稱得上調皮。

既然如此,巴老師生前,為何動輒敲著藤條,令學生害怕?死後像個罪犯伏法般,讓人額首稱慶呢?

書中的巴老師並未真正現身,只能透過孩子們的描述拼湊其樣貌,以及牧師口中所說巴老師的座右銘:「不打不成器。」

巴老師是美國舊社會小學教師的某個類型,已隨著舊社會逝去了。現今的美國,鮮少聽見教師體罰學生的案例。

然而在當時,巴老師的體罰典型,是誰允許、創造出來的呢?書中的蛛絲馬跡,提供給讀者討論、詮釋的空間。

這也正說明,台灣的教育部雖然剛通過「禁止體罰」的條文,為何仍是方興未艾的話題。

孩子為何要上學?

小學時代,我是個調皮的孩子,喜歡在河裡抓魚、游泳,玩紙牌、彈珠。每天上學前,我幾乎天天向土地公祈禱,希望老師生病請假、校長捲款潛逃、學校倒閉。當然,土地公從未應許,我幾乎天天挨打,在惶恐中度日。

我身處的時代,仍是體罰有理的1970年代,有些父母甚至拿著禮物,請老師「嚴加管教」。當學生無法在「學科」取得學習成就,老師又嚴厲時,仍是孩子的我,不禁質疑:為何要上學?

書中的洪米尼山脈學校,位於美國印第安那州的帕基縣,地處偏遠的農村,只有一間教室。當時,時序剛進入20世紀,蒸汽引擎、打穀機進入鄉村,汽車與馬車發生車禍。工業革命傳到北美一百年後,機械產物迅速遍及各地,世界正處於新舊之交。對成長中的孩子而言,既有鄉村的各種娛樂:釣魚、游泳…;還有對新世界、對城市的憧憬。相較於學校的簡陋、無趣,孩子為何要上學?

羅伊拒絕上學;羅素準備離家出走,實現夢想;查理˙帕爾無法通過八年級畢業考試,卻能熟練的操作農機;塔爾家的孩子們,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…,世界遠比學校豐富、有趣多了,誰想上學?如果學校還有動輒打人的老師。

每個時代,都有吸引孩子的事物,或者孩子有令其著迷的「次文化」,那要如何使孩子進入學習的核心?或者進入「學校」學習呢?

教育的方式
《走了一個老師之後》一書中,作者沒有書寫巴老師的教育理念,但我們看到,巴老師將教育的方式簡化為一根藤條,使孩子對巴老師的鞭打,轉化為對學校的恐懼、排斥。

接替巴老師的代課老師恬西,只是一位高中還未畢業的少女,她代理老師的職務,也接管了巴老師的銅頭教鞭。

讀者們不妨想想,如果你像恬西一樣,突然成為教師,會是怎麼樣的狀況呢?既要讓學生學習、守規矩,又不要讓學生心生排斥、恐懼?

恬西比巴老師年輕,對教授的學科,並不如巴老師專業。但她是羅素的姊姊,受男同學喜愛,與學生同樣生長於帕基縣。也許,這些背景是她得以親近學生的因素之一。但恬西的教育方式,與巴老師真正不同的是:恬西從未打人、對教師的職業有熱情。

當學校未達法定人數,必須面臨關閉的命運時,恬西踏入傳說中恐怖的塔爾家,遊說塔爾的母親,讓孩子們上學。在面對豬鼻子蛇、芬妮阿姨的事件時,恬西未動用教鞭,去找出事件的元兇。反而將豬鼻子蛇的事件,歸咎於自己的責任;並在芬尼阿姨面前,捍衛學校的存在。

逐漸地,她從剛接教職的青澀模樣,到博得小馬褲的信任,收服珍珠的對抗,贏得督學的授權。恬西成為一位正式的教師,作者透過我(羅素)的觀點說:「恬西是個老師,徹頭徹尾的老師,她很厲害,而且越教越好。」

回到過去的年代
雖然本書描寫的場景,是二十世紀初的美國,國情與環境都與現今的台灣不同。但我在閱讀本書時,感到異常親切,除了教育的話題之外,還有帕基縣的自然環境:農田、河流、抓魚、抓蛇、烤青蛙、果樹…。與我童年生長的台灣鄉村,有許多共通的生活經驗。生長在這一代的學生,對於過去的農村景物,應不熟悉,正可以透過親子閱讀時,分享父母、甚至祖父母童年的農村經驗,應相當有趣。

這不是一本緊張懸疑、嘩眾取寵的書,但文字樸實雋永,故事耐人尋味,值得讀者細細思索。尤其適合親子、師生共讀討論,有許多切入點,值得深入挖掘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