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沒有一條便捷的公式,能直接通往正解的坦途,而是充滿嘗試、焦灼、挫折以及成長的感動。

因此,教育沒有童話裡:「從此以後,王子公主過著幸福的生活」結局的密碼。德國的哲學家胡塞爾,對學習下定義:「學習不是知識片段的累積,是一種成長過程,在每一次的認識行動中,用越來越複雜的方式去建構課題。」但1994年之後,台灣教改風起雲湧,「開放」成了教育為最簡便、最正確的公式。各級學校將教育簡化為「開放」二字,硬生生將「開放」生吞活剝,忽略教師如何學習、認識開放本質?於是各種光怪陸離的現象出現了:撤掉大黑板、縮小教室空間、純為展示使用的生態池、老師也困惑的建構式數學…。

凌拂身處教育改革浪潮之中,始終在體制內耕耘,從萬人的都市小學,到偏遠的山區。她從未大言開放教育,卻真正實踐了開放教育的精神:擁有自由探索、有包容力的胸懷,開啟每一個不同孩子的成長密碼。

學障的月光仙子,她坦言進不去他的世界,但接納就是一種支持,給予他的是陪伴,以及寬闊的天空,這是創造性的等待。

對於小孩逸出常格的想像力,她並不打壓,卻順水而行,在關鍵處引水入渠。書中的黑白郎君、李仔與王爹,因此得以打開經驗世界,打開長久的學習興趣。尤其陪孩子共讀的數篇,她示範了什麼是討論?教師並非檢驗標準答案,而是開啟經驗世界與穿透的思維能力,則孩子將更有創意,跑得更遠。

然而,開放是放任嗎?還是放棄?「荒遠深山教學手記」裡的阿丁,生猛而個性鮮明。展現出一個堅持的教師,面對「不學習」學生的真實衝撞,如何將阿丁帶入學習的情境之中,讓人既笑且淚,忍不住為師生獻上喝采。

同樣是德國的哲學家席勒,在《審美教育書簡》中說道:「當人由遊戲動機驅動的時候,易將理性與感性的能力整合,投注到學習的狀態,是人最完滿的狀態,也是人最自由的狀態。」這是開放教育的理想,要實踐這樣的學習環境,必得讓孩子產生求知的好奇心,並且持續下去。

凌拂在《山童歲月》一書中,以一體制內教師,親身探索示範,詮釋了開放教育的精神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