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這裡開始
全人中學位於苗栗卓蘭大坪頂,海拔550公尺的山坡地,除了校舍,也包含了15戶社區住宅。整體空間規劃,由創辦人程延平先生親自繪圖設計,目的是遠離都市塵囂,但也不至於太偏遠而不便。創辦人希望有一塊鬆軟的成長環境,也就是豐富、多樣、自在的空間,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,能有親近自然與土地的珍貴經驗。

自然環境
校舍沿著一條穿越樹林、高低蜿蜒的小徑分佈。餐廳和教室規劃於校園兩端,是往返教室之間要走的一段路,創辦人當初構想這是轉換心境、分享感受與自省沈思所需要的間隔距離,學生稱為八階梯小徑。
小徑全長約五百公尺,兩旁長著一片深邃的柳杉林,及疏朗的孟宗竹林,竹林中有小溪。一年中有數月可聽見隱約的流水聲、蛙鳴、蟬嘶,偶有竹雞、松鼠、野兔穿過,沿途還有一段曼陀羅花叢,一年開兩回。此處無設路燈,入夜時,白色的曼陀羅花朵懸掛在暗處,彷如點點幽魂,輕輕晃動,具有一種特殊的美感經驗。
每年四到六月,學校的連外道路盛開油桐花,雪白的花瓣開落,彷彿一條美麗的雪徑。初夏的螢火蟲大發生於草叢間,彷如鮫人的淚滴,滾滾動人,也可比擬為繁麗的聖誕燈景。學校附近還有農家植栽橘、柿、桃、梨等果樹,一派田園農莊景致。
此地沒有圍牆,沒有校門,是名符其實的「開放式」教育學校。

創辦緣由
這所學校因為程延平創辦而開始,故事也從這裡開始。以下,是創辦人寫於學校招生簡章的一段話,可見創辦緣由以及當時教育環境。
我是一位畫家,40歲以前一直視繪畫為唯一的志業,直到我開始教孩子繪畫。我從孩子的畫裡面看見一種顫抖,那是屬於某種心靈的語言,在訴說生活的壓抑與扭曲,我發現有部分來自教育環境的問題。於是我試著用自由與開放的態度在繪畫上與孩子溝通,和孩子共同構築一份藍圖,使我踏上教育改革的道路,那是1995年的夏季,我40歲以後的事了。
1995年是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風起雲湧的年代,行政院也成立了教育改革委員會,欲打破以聯考領導教學的學習方式,但整體教育環境的改變牽涉過於龐雜,工程之大幾乎是社會重建,非十數年不可竟其功。這時民間已有森林小學與種籽學院兩所體制外小學,提供另類的理念思考,但屬於青少年的中學卻尚未有人耕耘,眼見青春年華的孩子在國高中受到課業的壓榨與人格的扭曲,令人心痛。
於是我創辦了全人教育實驗學校。
這是一所專為11-18歲的青少年而辦的學校。學校重視五個理念:人類過去知識的通識理解、人格特質的自我實踐、審美趣味的養成、創造能力的釋放、批判能力的培養。每個孩子不同的觀點在此都能被尊重、包容與啟發,大人與小孩的關係是朋友,互相聆聽與辯證。讓孩子不僅在心智上成熟,也在人格上有正向的發展,大人們會給予很長的等待,讓孩子們逐漸成熟。所以孩子快樂而有自信,不需太多的教訓與管理,最後他們擁有的能力是真實的,而不是被訓練出來的。多年來,我目睹了這裡的孩子如何經歷挫敗、惶恐、勇敢、自律、堅持…,最後他們帶著希望和能力走向屬於自己的人生。

兩個人的選擇
耀明三年前向我提出書寫全人的計畫,但我們遲遲沒有動筆,原因是不知從何下筆。全人在開放與自由的理念下,每個人都有不同解讀,落實到作法上,往往產生不同的成果與困境,因而學校早年經常為了落實理念,在作法上辯論與擺盪不已。雖然如此,我們在經驗台灣青少年開放教育最珍貴的一段歷程中,已經紀錄了一些片段的資料,逐步實踐三年前書寫全人的心願。

兩個人的觀點
身為全人教師,我們經常困惑其中,更遑論該用什麼樣的角度書寫。即使到了現在,學校也同樣在某些作法上擺盪,辯證開放理念下的教育面貌。但是,我們分別在此教了3年與5年,累積了大量的故事,兩人有一致的觀點,也各有成長。因此在幾番討論之後,我們決定將全人故事寫出,呈現學校的挫折與成果。我們兩位作者,本非教育專家,亦不具備正式教師資格,正好藉由此書邀請所有關注教育議題的社會人士、教師、家長、青少年,不吝給予我們指教。
學校能書寫的部份極多,但是有些事蹟久遠,求證困難,或者非我們二人親身經歷,只好捨棄。其中諮商部份,有很多未寫出來的故事,因涉及家庭與個人的內在部份,雖然可以使用化名,但無法評估日後對當事人與家庭的衝擊,幾經思索仍舊放棄。即便是呈現出來的故事,也只是一個輪廓,其中在諮商過程所探索與改變的過程,並不容易完整呈現,譬如書中〈欣賞自己〉與〈P的成長歷程〉等篇章,只將一些關鍵處點出。
原先預計要納入的文學課程部份,尤其是極其有趣與重要的文學價值、學習障礙、作文書寫等,因為限於篇幅,故不想倉促成篇,留待有機會再行呈現。
然而,這本書只能代表我們兩人的觀點與經歷的故事,相信學校每個人寫出的觀點與故事都會非常豐富,也都會有不同的面貌。

多元價值
近年帶學生攀登百岳(3000公尺以上的山)時,會與社會喜好登山的人相遇,他們經常豎起大拇指,對這些青少年學生讚嘆。其中有兩次,我和年僅十歲的之芃一同登北大武與南華山,登山者在得知之芃的年齡,讚嘆之餘,都接著問道,「登過幾座百岳?」
這樣的問題引起我的思索。我們經常聽見有人關心朋友的工作,大概不離一個月「多少」錢?很少會問工作愉快否?有何收穫?在教育上亦然,經常我聽大人談論小孩求學,總是詢問考試成績如何?考幾分?第幾名?很少聽到比較有創意的問話。相對於登山亦然,很多人不自覺的關注的重心是「幾座」或「哪座百岳」?年齡多少?而忽略了分享登大山的壯闊,與經歷的美感經驗。這些都讓我感受到一個被數字異化的社會,朝向一個數字取勝的一元化選擇,但我認為這些只是不自覺的一個過程,並非每個人的心中都願意如是思考。
因此,全人既為體制外學校,我們所想顯現的是另一種教育的面貌,與主流價值不一樣的聲音。同時,也認為這所學校,是社會上的珍貴資產,提供大家思索另一種可能。

分享全人的故事
這本書所要呈現的,是台灣唯一一所體制外中學裡的故事,裡面陳述的故事主角,無論使用本名或化名,都取得當事人同意後發表,並且希望極力還原事件的真實面貌。書中盡量不陳述理念,而以學校發生的事件呈現,再加上心得與觀點。
全人中學的創辦人程延平先生,師生都喚他「老鬍子」,也是第一任校長,目前已退休。現任校長黃政雄為第二任,大家稱他「大雄」。在學校,師生間都以姓名相稱呼,在此預先說明,以免讀者對內文感到困惑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